茶樹生病別發愁,手機拍照上傳大模型就能“問診”!10月13日,首個茶業大模型——陸羽茶業大模型,在安徽農業大學正式亮相。

該大模型由安農大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教授領銜主導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具備“能理解、會推理、可生成”的智能特徵,可根據科研問題自動檢索並綜合多源知識,實現從數據查詢到知識發現的高效轉化,為茶樹分子育種與科技創新提供全新的人機協同研究範式。
據宛曉春介紹,這個“茶葉AI大腦”是茶産業的“全能智能助手”。它內含4萬多篇茶文獻、5萬多個基因數據,文本數據超1000萬字,參數規模達千億級,涵蓋茶百科、茶産業、茶文旅、茶文化、茶科技等核心知識單元,知識量堪比一個“茶類圖書館”。
陸羽茶葉大模型以基因轉錄因子、代謝通路、功能註釋等多源結構化數據為基礎,首次構建了覆蓋茶樹遺傳、3D分子、茶葉生物學等30多萬條知識圖譜,並能夠根據茶領域4萬多篇文獻給出總結報告和超鏈結引用,方便讀者查閱相關文獻。通過HTTP接口實現與大模型的動態調用與聯動,能夠基於知識圖譜進行精確問答與推理,支持對茶樹基因功能、代謝調控及性狀機制的智能查詢與知識推薦,實現從數據到知識、再到智能決策的閉環。
該大模型不僅能回答各種跟茶葉相關的問題,還可以識圖“瞧病”——通過葉片照片辨認出病蟲害,並給出防治建議。目前,它的問答準確率超過85%,病蟲害識別率超過90%。該大模型還能給出茶文旅的推薦路線,打造集自然觀光、制茶體驗與文化研學於一體的沉浸式茶文旅新模式。
“現在發布的1.0版,已經能看圖識病、聞香知味、憑工藝判品質,連古籍都能轉成白話解讀。”宛曉春説:“我們正在打造‘大模型+茶學’的創新生態,2.0版已經在路上,努力實現從茶樹種植、病蟲害防治、加工、品質鑒定、茶文化、茶旅游等樣樣精通,助力茶業強國建設。”(陳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