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回到病房我就醒了,咽唾沫嗓子不疼,身上也沒插引流管,四五個小時就能自己下床如廁,當晚還正常吃了晚飯!”一天前剛在安徽省胸科醫院做完肺結節手術的王大爺説。
術前不插尿管,術中無氣管插管,術後無留置胸腔引流管……王大爺接受的,正是安徽省胸科醫院推行8年的無管微創治療。這項技術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何建行教授團隊首創,讓患者在“自然呼吸”中完成胸部手術,實現恢復速度、醫療費用、就醫體驗的三重優化。
率先引進,填補省內空白
“我院胸外科最早於2017年系統學習了該技術,率先在省內開展,填補了空白。”安徽省胸科醫院副院長徐寧&&,技術引進遵循了穩健推進的策略,從簡單的楔形切除逐步過渡到肺段、肺葉乃至氣管重建等複雜手術,並通過申報院內“三新項目”不斷鞏固成效,最終使該技術成為醫院微創胸外科的特色品牌之一。

安徽省胸科醫院胸外科、麻醉科團隊正在進行無管微創手術。
“傳統胸部手術要用雙腔管插入氣管,術後患者常出現聲音嘶啞、嗆咳,還得插胸引管、導尿管,恢復慢不説,還遭罪。”麻醉科主任醫師胡友洋&&,無管技術的核心突破,正是用“局部麻醉+中度鎮靜”替代全身麻醉,用喉罩(聲門上通氣裝置)替代雙腔管,從源頭上減少氣道損傷。
“我們不用肌松劑,麻藥用量比傳統手術少一半以上,患者術後幾分鐘就能醒。”胡友洋説,為確保手術安全,團隊會用BIS監測儀實時把控麻醉深淺,同時緊盯患者自主呼吸的頻率與幅度,既保證手術順利,又不讓患者有術中知曉的不適。
多學科協同,構建無縫銜接的“技術落地生態”
無管微創技術落地應用的關鍵,在於構建了高效的多學科協作(MDT)機制。
“胸外科與麻醉科是核心。我們建立了聯合術前評估機制,共同制定個性化手術與麻醉方案。”徐寧&&,對於複雜患者,聯合麻醉科、呼吸科、ICU、護理部等進行MDT討論,嚴格把控適應症。術後,護理團隊與外科、麻醉科緊密配合,全面落實快速康復措施。
目前,無管微創技術已在安徽省胸科醫院實現了常態化、規範化應用,醫院已成功為千余例胸科患者實施手術,在為安徽患者帶來全新升級的診療體驗的同時,也推動區域胸外科診療水平邁上新&階。
拓展應用場景,推動區域醫療同質化
徐寧指出,安徽省胸科醫院作為肺腫瘤早篩與無管微創技術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將持續深化該技術在心胸外科手術中應用,探索其在更多臨床場景下的實踐路徑。
同時,通過醫聯體協作、專科聯盟、技術幫扶、人才培訓等多種形式,系統化地將無管微創技術的理念規範、操作標準與管理經驗輻射至周邊及基層醫療機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助力分級診療制度落地,最終實現全省胸外科診療水平的同質化提升。
無管微創技術的推廣,不僅是尖端手術技術的普及,更是一場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升級,真正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微創、更舒適、更安全的優質醫療服務。(張詩嫻 張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