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蕪小園,疊翠流金、空氣清新,油畫般的生態畫卷點綴在城市之中。近年來,蕪湖紮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通過園林綠化建設、垃圾分類等系統舉措,着力打造人居環境典範,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城市新畫卷。
把“碎片空間”打造成“口袋公園”
中秋節前後,空氣中仍瀰漫着一絲燥熱,卻不影響市民邢承華的熱情。清晨,她和隊友來到位於北京中路和弋江中路交會處的蕪小園·誌喜園練習薩克斯。“這裡環境好,設施齊全,還不影響別人,是我們團隊經常排練的地點。”邢承華説。
蕪小園·誌喜園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依託地形變化,設置風雨連廊、坡地、階梯等,鋪設彩色透水混凝土和透水基層,設計下沉式綠地,以豐富多樣的水生態基礎設施,為市民游園提供移步換景的豐富生態景觀。
可以説,誌喜園是蕪湖着力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的生動縮影。2022年以來,蕪湖大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巧妙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街頭轉角、閒置地塊等“碎片空間”,通過“見縫插綠”的方式,系統性構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15分鐘城市綠色休閒生活圈,把曾經的水泥地、雜草叢變成家門口的“詩與遠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開放114個口袋公園,新增提升綠地面積58.47萬平方米,城市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從87.06%提升至90.15%。
“2023年,蕪小園·口袋公園項目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蕪小園’已成為蕪湖市城市建設的亮點品牌。”市園林管理處綠化管理科副科長詹菲&&,星羅棋佈的口袋公園,將曾經功能單一、閒置的碎片空間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城市綠色客廳”。
垃圾分類讓城市環境再提升
説起垃圾分類,家住萬科海上傳奇的市民王亞莉感觸頗深。她&&,以前經常為家裏有回收價值的“垃圾”無處安放而一度“焦慮”,後來小區引進的“小紅帽”智能回收櫃徹底治好了她的“心病”。
“你們看,用手機掃碼關注,再按物品類別投放,智能櫃就能自動稱重,然後系統結算金額,直接提現到微信零錢。”王亞莉熟練地演示着智能回收櫃使用方法。
據了解,蕪湖已累計在93個住宅小區布局了126套智能回收設備,既支持現場掃碼即時投放,也提供預約上門回收等服務,通過“實時返現+積分激勵”雙重機制,提升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小紅帽”是蕪湖立足實際、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創新案例。近三年來,蕪湖連續被評為安徽省生活垃圾分類成效明顯城市,在住建部2024年度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中,位列全省大城市中第2名。
市環境衞生管理處生活垃圾分類科副科長黃燕&&,下一步,相關部門將以《蕪湖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為堅實法治基石,以 “互聯網+”賦能“兩網融合”(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建設,紮實推動蕪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再度提質增效。(記者 田龍 程中玉 實習生 潘正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