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淮南市壽縣炎劉鎮南部的三關村,緊鄰蜀山産業園。近年來,在“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東風下,該村通過整合土地,將昔日分散經營、效益低迷的純稻麥種植轉化為集種植、分揀、採摘一體的水果園,成立了三關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壽縣脆桃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壽縣子沐葡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出一條企業賦能、村民參與、利益共享的産業振興之路。
幾家果園前期共投資超150萬元,完成土壤改良、避雨栽培、果架搭建、防蟲網布控等。引入“白鳳桃”“大久保桃”“黃金蟠桃”等優質桃品種和“浪漫紅顏”“黑皇”等葡萄品種,替換老舊低産果樹。注重品牌打造,幾家果園均註冊了商標,並統一設計包裝,將産品定位從“街邊貨”升級為“禮品果”。
不僅如此,幾家果園還創新構建“銀發+寶媽”的用工結構,在每年3至4月疏花疏果、5至9月採摘包裝等關鍵節點,果園面向周邊留守人群招聘臨時工人,按小時計薪,每小時10至15元。根據果園及周邊群眾介紹,果園每年聘用臨時工的人工費超35萬元,用工數超3000人次。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55%,留守婦女佔比35%,在果園農忙時節,小時工月薪可達3500元以上,就業帶動效應顯著增強。
為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果園積極探索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新路徑。推行採摘游,依託果園打造“親子採摘園”等線下融合經濟;推進深加工,開發黃桃罐頭、葡萄汁等産品,延伸産業鏈;推動新零售模式,籌備搭建線上渠道,通過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方式,將産品銷往全國。
在幾家果園發展起來之前,農戶依靠種植水稻和小麥,畝産值純收入不足1000元。現在通過整合果園以及深加工運營,土地産值得以翻倍,畝産收益可達6000至7000元。水果種植園憑藉過硬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現在不僅在本地市場供不應求,還成為知名商超訂單企業,銷往浙江、江蘇等各個高端水果賣場。
三關村的實踐,為“萬企興萬村”行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以“銀發+寶媽”激活農村剩餘勞力,破解留守人群就業難題;以果園為基礎深化發展,實現産業鏈就地延伸,價值收益留在當地;以“品牌溯源”打通高端市場,為傳統水果插上數字化翅膀;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讓鄉村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增強了産業抗風險能力。
未來,炎劉鎮三關村將繼續深化與各類企業的合作,計劃擴大果園種植規模,建設線上推廣平台,打造集“生産、加工、銷售、旅游”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産業園,讓“小果園”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大引擎”。(陳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