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合肥舉辦深度技術論壇:三維場景信息建模和傳輸技術未來發展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0/10 09:47:57
來源:新華網綜編

CCF YOCSEF合肥舉辦深度技術論壇:三維場景信息建模和傳輸技術未來發展之路

字體:

  日前,CCF YOCSEF合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了題為“三維場景信息建模和傳輸技術未來發展之路”的深度技術論壇,由CCF YOCSEF合肥主席李禮和AC委員袁明磊共同擔任執行主席。來自國內知名高校和産業界的四十余位專家學者的企業代表參與思辨。與會嘉賓圍繞三維場景信息的高效建模、存儲傳輸與實時渲染等關鍵技術展開了深入交流,以期推動該領域快速發展和技術突破。

  論壇活動由報告環節和討論環節組成,重點圍繞論壇主題的多角度深度思辨研討。在引導發言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雪錦教授做了題為《三維表徵的未來:統一還是多樣?》的引導報告。她首先從傳統計算機圖形學的角度回顧了三維表徵技術發展脈絡。然後,重點闡述了基於顯式幾何表達與運動表達相關的研究進展,包括自監督物體表面網格重建和基於層級結構的動態場景神經渲染,並從三維表徵的顯示、傳輸、編輯與生成等角度出發對統一&&與多樣&&兩種技術路徑進行了對比分析。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金欣教授做了題為《ISO/IEC MPEG微鏡光場視頻編碼標準進展與展望》的引導報告。她首先介紹了光場相機的工作原理、光場採集與成像方式、以及基於微鏡視頻的光場統一表徵結構。隨後,重點闡述了微鏡視頻編碼在MPEG的標準化歷程,涵蓋應用場景、技術需求、數據集與評估方法、壓縮架構、以及性能評價,並對後續的標準化工作計劃進行了展望。

  浙江大學廖依伊研究員做了題為《MPEG GSC標準化探索與展望》的引導報告。她首先介紹了MPEG對於沉浸式媒體編碼的發展歷程:從點雲到mesh再到多視角視頻,並介紹了輻射場編碼從NeRF到3D Gaussian Splatting的演進。隨後,重點介紹了GSC在標準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問題,以及由此而發展來的I-3DGC Track、A-3DGS Track和I-3DGS 1-F Track三種技術路線的進展,最後介紹了軟體平台GSCodec Studio等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胡強教授做了題為《面向沉浸式通信的跨尺度重建與呈現》的引導報告。他首先介紹了沉浸式體積視頻智能編碼的應用場景,以及體積視頻重建面臨的挑戰。隨後重點介紹了基於高斯表徵的體積視頻壓縮3DGC、分層漸進式體積視頻編碼4DGCPro、邊雲協同體積視頻實時傳輸與交互的平台構建、對齊幾何語義的稀疏室內重建AlignGS以及基於雲渲染平台的實時呈現與交互等工作。

  在論壇集體思辨環節,與會嘉賓對齊了三維信息建模、傳輸和渲染場景;探討了完美的三維信息載體應該具備的特點,不僅包括方便獲取、表達緊致、實時渲染、編輯友好等,還包括信息近無損、易於與其他格式相互轉換等。此外,嘉賓們還思辨了多視角視頻、光場視頻、NeRF、以及3D Gaussian等現有三維信息載體的優勢和劣勢。

  下午的討論中,與會嘉賓首先分兩組分辨展開討論,分別從“用於靜態和動態場景的直接採集數據(包括多視角視頻和光場視頻等)高效壓縮傳輸”和“用於靜態和動態場景的中間生成數據(包括NeRF和3D Gaussian等)高效壓縮傳輸”兩個方面展開深入討論。隨後基於兩組的討論成果共同研討,與會嘉賓形成了直接採集數據和中間生成數據高效編碼傳輸的技術路線和標準化路徑。此外,與會嘉賓還深入思辨了“三維信息真的會有‘流’起來的一天嗎”這一有趣話題,與會嘉賓認為,人類對於三維信息的追求包括沉浸感和立體感等是一定存在的,但是未來三維信息的載體可能並不一定是“三維”的。

  論壇的討論成果正在進一步梳理並將於近期發布,以期為三維信息表徵和壓縮傳輸的技術演進和最終大規模落地帶來一定的促進和引導作用。(齊琪)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