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的用房,變成了瀰漫書香的“城市書房”;路頭轉角的“巴掌地”,變成了綠色點綴的“口袋公園”;頑疾困擾的老舊小區,轉身“歸來”,既有“面子”也補了“裏子”;往年需要東奔西跑辦的瑣碎雜事,如今家門口可以“一站式”辦好,日常生活文化需求也盡可以滿足……舒適便利,蕪湖就是這樣一座讓人們住得舒適、感到幸福的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年來,蕪湖市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從優化空間布局到完善服務設施,從改善居住條件到提升生活品質,正在工筆描畫一幅溫暖人心的“宜居長卷”。
於小處見美,建設有溫度的幸福家園
一杯熱茶、一本圖書,在塵世喧囂中為自己尋找一片靜心之所。如今的城市書房,已經成了許多蕪湖市民工作之餘的休閒佳處。“書房裏環境很安靜,離我住處也不遠,所以我幾乎每天過來看書復習,非常喜歡這裡。”正專心備考的俞榮貴便是城市書房的“常客”。
“城市書房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比較舒適的休閒娛樂場所,我們還會針對不同年齡讀者的需要組織各類活動,比如親子伴讀、手工活動等,晚上還開設了青年夜校學習,讓各年齡段市民都能在書房找到獨屬樂趣。”宜鄰書苑店長侯安琪告訴記者,書房還配備了微波爐、飲水機、智能借閱設備等便民設施供讀者免費使用,希望能讓更多人願意走進書房,愛上閱讀,放鬆心靈。
從繁華商圈到濱江景點,從市井小巷到蔥鬱公園,曾經的閒置建築變成了一座座開放共享、環境優雅的城市書房,串起了蕪湖的閱讀文化圈,不僅讓市民樂享“書式”生活,也讓城市書香四溢,蕪湖也因此成功獲評首屆“全民閱讀推廣城市”。
蕪湖始終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解決日常痛點入手,積極盤活城市閒置用房、路頭轉角等“邊角料”資源,以“小而美”“小而精”的高性價比項目提升城市溫度。
針對戶外工作者“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的問題,全市精心改造建成42個人民城市驛站,成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溫暖的“歇腳地”。
全市見縫插針地建成100多座集健身、休憩、觀景等功能於一體的“蕪小園·口袋公園”。這些點綴於街角巷尾的綠色空間,已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日常休閒之所,併入選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微光閃爍,浸潤人心。這一點點的“小確幸”,於細微處增色添彩,編織着城市的幸福底色。
應民之所需,打造“一刻鐘”便捷生活圈
能體檢、能健身,有為民辦事大廳、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閒”,居民步行不超過15分鐘,即可享受全新的“一站式”消費體驗和生活便利,這便是蕪湖特色打造的家門口的“幸福圈”。
為推動公共服務從“有”到“優”,蕪湖創新性地按照多元、複合、集聚原則,建成17個市區兩級宜鄰中心。它們有效整合了以往分佈零散、功能單一的黨群服務與便民服務資源,將其打造成為功能集成的社區服務綜合體。
在這裡,市民不僅可以辦理政務業務,還能一站式滿足買菜、就餐、閱讀、健身等全方位的生活需求,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目前,宜鄰中心已累計服務居民超過360萬人次,這一創新模式也助力蕪湖成功入選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成為城市宜居便利度的生動注腳。
“看看今天有什麼菜?”11點不到,已經有很多市民來打菜了。“這裡飯菜可口,又乾淨衞生,價格也實惠,我們天天都過來吃。”自從幸福食堂開了,家住附近小區的沈總勤和老伴天天來食堂“打卡”。
位於赭山中路宜鄰中心的幸福食堂,每天有600多人就餐,全年超350天不間斷開放。作為全市老年助餐點之一的幸福食堂,不僅解決了老人們吃飯的問題,也讓周邊居民讚不絕口。“我們食堂主要是針對老年人或者特殊群體,為他們解決吃飯難的問題,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溝通交流的平台,很多老人在這裡交上了朋友。”宜居中廚綜合部負責人武融告訴記者,由於老人比較多,所以菜單上會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還考慮依據老人的需求開發一些自助選項。
誠如其名,在一頓健康美味又實惠的飯中,幸福食堂讓人們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憂居”變“優居”,老舊小區“逆生長”
城區之中,一個個老舊小區是安居繞不開的主題,“硬體”老舊、“軟體”缺失成了共性,因此老舊小區的改造便自然成為提升居民居住品質的關鍵。
記者 陳旻 汪泰 見習記者 劉威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