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前後,在河南省某景區與安徽合肥的街頭,接連上演了驚心動魄的“生死時速”。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安徽省針灸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院外偶遇民眾突發心臟驟停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在“黃金4分鐘”內實施了有效急救。
景區一男子突發疾病 急診醫生抓住“黃金4分鐘”
10月3日上午,河南某景區一名中年男性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恰在十步之外,該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中國好醫生”徐曉嬋聞聲而至。
“我跑過去,看到他倒地,面部口唇紫紺,呼喊沒有反應,呼吸及大動脈搏動消失,判斷確認是心跳呼吸驟停。”徐曉嬋回憶道。
時間就是生命。在心臟驟停發生後,大腦皮層在4至6分鐘內就會開始遭受不可逆的損傷,這關鍵的4分鐘被稱為“黃金4分鐘”。徐曉嬋立即跪地開始心肺復蘇,其妹妹協助清理患者呼吸道,路人則幫忙撥打120並尋找景區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期間,一位浙江醫生加入,兩人協力施救。最終,患者恢復自主心跳呼吸,被景區急救車接走。後經核實,患者已無大礙。
合肥街頭煤氣工倒地 主管護師挺身施救
無獨有偶,9月30日下午3點左右,在合肥市長江東路與天長路交叉口,該院主管護師彭瑤騎車路過時,發現一名送煤氣罐的中年男性臉朝地倒在路上,周圍多人圍觀。
“幾個小夥子幫忙把他翻過來後,我發現他面部口唇紫紺,頸動脈搏動消失,呼之不應,判斷是心臟驟停。”彭瑤回憶。
她立刻上前展開急救,同時請旁人撥打120。經過持續搶救,患者逐漸恢復反應和意識。“當時情況非常緊急,也沒有多想,只是出於職業的本能,一心想著把他救回來。”彭瑤説。
共同呼籲:普及急救技能 人人可成“第一響應人”
接連兩次緊急救援,得益於醫護人員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果斷處置,牢牢抓住了“黃金4分鐘”。
回顧經歷,徐曉嬋醫生深感普及急救知識的重要性:“不是所有人運氣都這麼好,能恰好在發病時身邊有醫生。但只要旁邊有會心肺復蘇的人,及時搶救就有可能創造生機。”她強烈呼籲:“希望心肺復蘇培訓能夠早日普及,特別是進入校園,和向社會開放,讓更多普通人掌握這一救命技能,在專業救援到達前,成為生命的‘第一響應人’。”
兩位醫護人員在假期中的義舉,不僅展現了高超的專業素養,更用實際行動向社會傳遞了“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正能量,深刻詮釋了醫務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擔當。(邰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