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鳳鳴湖面,波光粼粼中,映照着蕪湖經開區“三湖”片區嶄新的研創大樓。
曾幾何時,這裡還是“近水不親水、擁湖難享湖”的工業集中區,如今已成為創新企業集聚、研發人才薈萃的科創新高地。
通過高標準的綜合治理和更新改造,總面積17.17平方公里的“三湖”(銀湖、鳳鳴湖、蜻蜓湖)片區,正在逐步轉型為産城融合、人城協同的現代化科創湖區。
從“三湖”片區的研創集群,到青弋江畔“大礱坊”的百年工業遺存,一場以城市更新帶動産業創新的生動實踐,正在蕪湖全面展開。
規劃引領,破題産城融合
“三湖”片區生態資源豐富,坐擁3.2平方公里的水面和43.17公里的湖泊岸線。過去這裡企業眾多,但功能配套薄弱,員工下班就往市區跑,“見廠不見城”成為産城分離的真實寫照。
為破解這一難題,蕪湖創新建立“專項規劃—片區策劃—項目謀劃”實施體系,邀請院士團隊高水平參與策劃,明確建設“鳩茲科創灣”核心起步區、世界著名汽車城核心區等總體目標,布局6大類、34個具體項目。
“我們堅持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統籌生産、生活、生態空間,構築‘三生共融’的新格局。”蕪湖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丁敏生&&。圍繞汽車首位産業發展,蕪湖將鳳鳴研創中心集群建設與周邊生態本底修復、城市功能業態集聚有機結合,使汽車産業本地配套率從45%提升至70%,新引入研發人才1.5萬人。
安徽亞格盛電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看中了這裡的創新氛圍和發展潛力。企業研發經理逄增博透露,公司已累計取得授權發明專利26項,其中超過20項實現有效成果轉化,2025年底計劃將研發中心遷入蕪湖汽車電子産業園,“這裡的人才和産業聚集效應,將全面賦能我們的研發體系,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導體材料企業。”
老廠新生,遺産煥發活力
工業遺産的保護與活化,成為蕪湖城市更新的一大亮點。
青弋江畔,百年益新麵粉廠舊址已轉型為“大礱坊科技文化園”的核心載體。青磚黛瓦的四層建築內,年輕創業者的身影與歷史痕跡相映成趣。
“更新不是抹去記憶,而是讓記憶更鮮活。”園區負責人褚雪敏介紹,園區堅守“修舊如舊”更新理念,8幢老建築得到精心修繕:百年老廠房全面修繕,6幢曾淪為危房的老倉庫按歷史面貌原址還建。如今,這個近2萬平方米的建築空間,聚集了文化科技、數字創意等領域近70家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超80億元。
在這片新舊交融的空間裏,平均年齡僅25歲的賓果設計團隊,將目光投向智能寵物家居等創新領域。“園區不僅硬體條件鬧中取靜,更在軟體服務上提供了學術交流、行業交融、政策解讀等全方位幫助。”安徽賓果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霆深有感觸。
專注於水利信息化技術的蕪湖江河智水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人員佔比達80%。企業負責人李偉對園區環境十分滿意:“在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等方面,園區給了我們很多支持,助力産品走向全國。”
創新集聚,打造科創生態
近年來,蕪湖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探索通過有機更新驅動産業煥新的特色發展路徑。
全市最優地段布局的18個創新園區,共同匯聚成“鳩茲科創灣”。每個園區集科技研發、科創交流、商務休閒等業態於一體,目前已運營13個,入駐科創型企業超300家。這一布局打破傳統産業園遠離城市中心的弊端,讓人才在優質工作環境和便捷公共服務中自由切換。
在推進城市更新過程中,蕪湖還緊扣國家“複合型流通支點城市”定位,構建“空鐵水公”多式聯運樞紐:依託蕪湖港打造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依託塔橋物流基地打造中歐中亞班列始發站,依託蕪宣機場打造上海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副中心,持續增強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我們既要當好工業遺産的‘守護者’,更要做好産業升級的‘助推器’。”褚雪敏説,園區將繼續優化運營,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同時壯大專業服務團隊,為在孵企業提供創業輔導、投融資對接等全鏈條支持。
碧波湖畔,科創新城拔節生長;斑駁記憶裏,創意新芽悄然萌發。蕪湖正以更新驅動創新、以創新提升能級,在這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書寫着人與城共榮的美好未來。(記者 王世寧 馮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