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情緒還可以再外放,李安本這個角色的前後對比能拉得更開。”10月3日,黃梅戲《太陽山上》的演職人員聚到一起,繼續打磨表演細節。10月6日、7日,該劇目將在四川宜賓進行的終評演出,代表安徽角逐第十八屆文華獎。
《太陽山上》是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創排的紅色革命題材黃梅戲,劇本改編自皖籍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説《最後的電波》。講述在烽火歲月中,“小人物”李安本,被中國共産黨堅定的革命信念、必勝的抗日決心以及新四軍戰士們的鐵血情懷深深打動,實現人物蛻變和成長的故事。
自2021年首演以來,該劇目獲得過諸多榮譽——安徽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入選2020-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戲曲創作優秀案例“文學、話劇等作品戲曲轉化類”十佳案例;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舞&藝術作品展演”等。
在劇場演出上,該劇目在安慶、合肥、武漢、北京等地劇場皆獲得良好演出效果和熱烈觀眾反響。
成功並非偶然,“是在安慶這片紅色熱土上,黃梅戲用自己的藝術演繹方式,講好時代命題的必然結果。”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三屆黃梅戲文化研討會上,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李曉天&&。
“我們要去講一個具有時代價值,符合時代語境的故事,這是一個選擇,是一份責任,也是一種挑戰。”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登雲直言,做一個選擇容易,但一個好的劇目,需要一個團隊沉下心去“錘煉、鍛造”。
從初排至今,《太陽山上》已經歷經多次修改,“每次修改打磨,都是為了讓故事講述更流暢、動人,讓人物塑造更自然、鮮活。反復打磨,是對觀眾負責,更是向着精品、經典劇目不斷奮進的初心使命。”9月30日,該劇目主演、李安本扮演者虞文兵在演出結束後並未閒下來,再次加練今年修改中,新增的兩個唱段。
今年,《太陽山上》在部分&詞和動作上做了調整,也增加了一些唱段,虞文兵此次增加了一段獨唱和一段對唱。“這兩段唱腔的加入,讓李安本這個角色更完整,也讓劇目整體節奏更緊湊。”虞文兵説,修改對演員來説也是一次挑戰,每次修改都需要演員去適應新的演出節奏和表演慣性。修改定稿後,《太陽山上》的演出人員幾乎每天都泡在排練室,並不斷向前輩演員請教,只為帶給觀眾更為精彩的演出。
一個多月來,修改後的《太陽山上》在北京、合肥、安慶皆有演出。“這幾次的演出,總體滿意。但一些表演細節、角色情緒是否能做的更好?這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練習。”虞文兵坦言。
9月30日在安慶的演出,和以往不同。“這是《太陽山上》首次在公開演出中,由樂隊進行現場伴奏。”《太陽山上》作曲陳慶華介紹。
“現場樂隊可以激發演員的演出激情。”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副院長王琴説,這也是新編劇目在演出形式上的“回歸”。
此次在四川宜賓的演出,也將使用現場樂隊。使用樂隊現場伴奏,也是因為該劇目的音樂、聲腔,在推動劇情發展、塑造人物等方面,有着極大的作用。
“李安本這個角色的成長、轉變,向觀眾傳達的,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虞文兵説,將人物的變化塑造好,是這部戲達到理想效果的重要一環。
“我們通過李安本這一角色的聲腔變化,從小調為主轉變為板腔體,呼應角色的成長蛻變。”該戲作曲陳華慶介紹,主題音樂的選擇對演出的呈現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新四軍軍歌是因為劇中歷史背景做出的必然選擇,用器樂、人聲、音型等多種手法將新四軍軍歌這一主題音樂融入全劇始終。
“而創新並非是盲目的創新。”余登雲介紹,《太陽山上》雖然是紅色現代戲,但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都在向傳統黃梅戲回歸,不僅有陰司腔、煙袋調等老腔老調,還有“搶背”等傳統戲曲表演中的“絕活”,“而這些藝術技藝的運用,也是在貼合劇情發展、情緒遞進的基礎上進行的,這讓該劇目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準確的同時,更為豐富、精彩。”余登雲&&。
該劇目在今年的多場演出中,皆獲得了不錯的觀眾認可度。
“原本以為戲曲是長輩的專屬,沒想到一看很喜歡。”北京網友“貓小倩”在中央歌劇院觀看完《太陽山上》後第一時間去個人社交平台賬號上分享了觀戲感受,“唱詞通俗、旋律優美,帶着江南特有的溫婉韻味,年輕人完全能接受。劇情張弛有度,既有讓人緊張的危機時刻,也有詼諧幽默的生活片段,情感真摯卻不刻意煽情……”這些客觀真摯的評價也很快收穫了一眾網友的點讚認可。
“把一個普通人演活了。”看完演出後,來到安慶觀看黃梅戲的南京觀眾任夢南直呼精彩,“不僅在唱腔中過足戲癮,也被劇中傳遞出來的家國情懷所感動。”他説。(全媒體記者 管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