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縣:“保底分紅”讓農民變股東 -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10/02 16:11:30
來源:濉溪縣委宣傳部

濉溪縣:“保底分紅”讓農民變股東

字體:

  金秋時節,微風裹挾着豐收的氣息掠過田野,濉溪縣劉橋鎮楊莊村合作社的千畝玉米地已然換上“金裝”,一人多高的玉米稈挺拔粗壯,葉片邊緣泛着成熟的微黃,飽滿的玉米棒從寬大的苞葉中探出頭,露出一排排紫褐色的玉米須。

  從“固定地租”到“動態分紅”農民成了“産業股東”

  村民楊志軍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這喜人景象,臉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悅:“去年我把家裏12畝多地入股合作社,不僅拿到了11151元保底金,還分到了1200多元紅利,這可比自己種地強多了!”

  楊志軍口中的“入股”,正是楊莊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創新的“保底收益+利潤分紅”利益聯結模式。2024年,該合作社為155戶村民發放分紅4.8萬元,同時村集體收入突破360萬元,位列全市第一,走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變化始於三年前。面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土地碎片化、種植效益低等難題,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新模式。

  “最開始不少村民有顧慮,怕土地流轉後收益沒保障。”合作社理事長、村黨總支書記李飛回憶道,“我們設計的‘保底+分紅’模式徹底打消了他們的疑慮:一共流轉1500畝地,每畝地每年900元保底收益,相當於市場流轉價格,確保農戶旱澇保收;同時將合作社30%的可分配利潤作為二次分紅返給農戶。”

  這種“穩定保底+增值共享”的機制,讓村民從過去“一租了之”,轉變成為與合作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東”。入股農戶在保底收益基礎上,每畝地再額外獲得分紅,真正參與到農業産業鏈的增值分配中。

  集約化經營降本增效 科學管理保障分紅可持續

  保底承諾易,持續分紅難。如何確保合作社盈利能力和分紅可持續性?

  “我們通過統一規劃、科學管理和集約化生産,大幅降低了種植成本。”李飛指着眼前的玉米田算了一筆賬:統一採購農資節約成本15%、機械化作業效率提升30%,規模化種植使每畝成本減少150-200元。“綜合測算,規模化種植比散戶種植每畝效益高出30%以上。”

  合作社還通過精準施肥、土壤墑情監測等科技手段,將小麥、玉米畝産提升100至200斤。增産增效帶來的利潤空間,為分紅機制提供了堅實支撐。

  集體與村民“雙增收” 鄉村振興有了“源頭活水”

  隨着合作社效益不斷提升,村集體經濟也迎來跨越式發展。2024年,楊莊村集體收入達360余萬元,較三年前增長近8倍。

  集體增收反哺鄉村建設。近年來,楊莊村先後投入20余萬元用於修建廁所、修繕路燈、建廠房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合作社盈利後,我們提取一小部分作為村級公益金,用於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李飛説。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村民身上。土地入股解放了勞動力,全村100多名青壯年外出務工,年增加勞務收入600多萬元;同時合作社創造了30多個本地就業崗位,讓留守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現在種地成了雙份收入——土地有保底分紅,我在合作社當農機手還有收入。”村民楊志軍笑着説,去年他家各項收入加起來超過8萬元,是以前自己種地時的兩倍多。

  楊莊村的創新實踐,為破解土地效益低下、集體經濟薄弱、農民增收乏力等難題提供了可複製方案。目前,該模式已在劉橋鎮全面推廣,帶動11個村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為激活農村資源、推動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夕陽西下,千畝玉米地被染上一層溫暖的金色余暉,飽滿的玉米棒在暮色中愈發顯得沉甸甸。還有十來天就要迎來采收,農機手已經提前檢修好了收割機,只等最佳收穫時機。合作社院子裏,村民們正圍坐在一起核算今年的收成,笑語聲中描繪着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張明菊)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