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蕪湖市弋江區白馬街道義興村,稻浪翻金,大地如織。這片洋溢着豐收喜悅的田野,曾幾何時,卻是田埂縱橫、地塊零碎的模樣。
轉機,在這金色的季節裏,從一場場充滿暖意與期盼的“板凳議事會”上悄然萌芽。
村民們團團圍坐,暢所欲言,共繪農田新畫卷。在村幹部耐心的傾聽與引導下,在黨員帶頭、大戶跟進的示範中,通過協商互換、整合歸併,昔日零星的“補丁田”漸漸舒展成片,平均面積突破15畝,展現出開闊大氣的新格局。
田埂打破,煥發全新耕作氣象。大型收割機、播種機轟鳴着駛入廣袤田野,農耕效率實現質的飛躍。以往需耗時數日的勞作,如今數小時便能完成,生産成本顯著下降,種植效益節節攀升。

“過去常是‘上游大水漫灌,下游望水興嘆’。”種糧大戶呂鳳書坦言,灌溉曾是村民心頭的“疙瘩”。
而今,新修的防滲渠如銀帶般縱橫交錯,智能控水設施精準調度每一方水源。清流順着渠道歡暢奔涌,莊稼在每個生長關鍵期都能“飽飲”及時水。
“地養人,人更要養地。”這句樸素的話語,深深刻在義興村人心裏。秸稈還田增肥力,畜禽糞污化作寶,水稻油菜輪作養地……
一系列綠色舉措,讓土地愈發肥沃、充滿生機。村民們欣喜地看到,莊稼苗更壯、穗更實,抗災能力悄然增強。
“光建好不行,長效管護才是關鍵。”義興村黨委書記李君偉介紹,“我們創新‘田長制’,劃片包乾、責任到人,讓村民做農田的‘守護眼’,發現問題隨手報有獎勵;管護基金從土地流轉收益中穩定提取,確保日常維護有心、有力、有保障。”
數字無言,卻最有力。截至目前,義興村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600余畝。土地流轉價格穩步上揚,村集體收入持續增長,村容村貌煥發新顏。更重要的是,農民臉上的笑容更甜了,心裏的底氣更足了。

“義興村的做法,是全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弋江區農水局副局長戴瑋説,“全區始終以規劃為導向,優先支持基礎優、意願足的村居打開局面,通過典型引路,讓一片片優質良田在弋江大地持續鋪展。”
如今,弋江區鄉間沃野,“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美景隨處可見。改造後的良田,穩住了糧食安全“基本盤”,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引擎”。未來,弋江區將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更多“望天田”變成“豐收田”“致富田”。(趙蘭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