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家住合肥經開區意園小區的王阿姨拎着剛買的一兜子菜,步伐輕快地走在一條新修的小路上。不過三五分鐘,她便從小區東門菜場回到了單元樓下。“這要放在以前,得繞上一大圈,少説也要多花十來分鐘。”她笑着指了指腳下,“現在好了,有了這條小道,我們老年人出門再也不犯愁。”
在意園小區,這樣的便民小道共有11條,它們如毛細血管般串聯起10個樓棟、快遞櫃、垃圾分類點和&&口,成為居民日常生活出行中不可或缺的“快捷方式”。
“這兒原來可是爛泥路。”來到意園小區四期7棟單元門口,看著這條從樓棟口直通小區主幹道的嶄新水泥小路,意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吳剛回憶道,“以前沒修的時候,有的居民為圖方便,直接從草地‘另辟蹊徑’,時間一長,不僅破壞了小區綠化,一到雨天出行還不安全。”
吳剛介紹,便民小道最早源於群眾對出行方便的強烈需求。此前,該小區部分樓棟與&&口、便民設施間缺乏直達通道,居民日常出行需繞行,尤其給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日常生活帶來了不少麻煩。
居民的需求,成為社區工作的“指揮棒”。今年7月起,意園社區先是對小區內小道需求全面摸排,再與物業協商——明確哪些區域需規範管理、哪些區域需新建小道,發現有修路需求的點位多達十余處後,相關工作人員與社區建設部進行了多次溝通協調,還邀請臨湖中心有關負責人到現場查看,借助臨湖中心“零星工程”實施的契機,共同敲定施工方案,在9月初順利啟動便民小道建設項目。
不到半個月時間,11條便民小道全部完工。曾經被踩禿的綠化帶,如今是一條條整齊美觀的小徑;曾經磚塊散落、泥濘難行的“泥巴路”,變成了便民出行的“暖心路”。
便民小道是意園社區推進精細化服務的一個縮影。除了解決“行路難”,意園社區將工作做在前面,主動出擊,將服務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初完成了監控系統的升級與死角補盲,守護居民安全;針對夏季電梯機房高溫故障,進行徹底改造,保障運行順暢;通過統一規劃經營區域,有效管理流動餐車,化解了秩序與民生需求的矛盾;及時修剪茂盛的樹木,還低層住戶一片明亮的陽光。
這些舉措與11條便民小道一樣,看似零碎,卻精準呼應了居民的一個個“小訴求”。“把‘小事’辦實,就是最實在的民生服務。”吳剛&&,社區將繼續圍繞環境整治、設施完善等方面發力,讓為民辦實事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李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