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廬陽區雙崗街道虹橋社區,“好人”已然成為這裡最為鮮明的標籤,堅持32年公益長跑的宋國強、8年累計捐助十多萬元的“氣球媽媽”彭霞、行走43年公益路的單務民……
如今,這片匯聚着3名“中國好人”、2名“安徽好人”、13名“合肥好人”的熱土,正全力打造合肥“好人社區”,而其厚植文明土壤的“密碼”,着實值得我們去探尋。
百年“虹橋精神”築牢善意根基
多年來,虹橋社區深耕基層治理領域,堅持不懈培育選樹好人典型,讓善意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不斷生長。如今,長期活躍在此的近20名各級好人,不僅僅是榮譽的簡單累加,更是社區二十年來持之以恒培育文明生態的有力見證——從醫生到商戶,從老人到青年,無數平凡之人以善舉為筆,共同勾勒出一幅獨具特色的社區精神畫卷。
讓好人有舞& 善舉能延續
虹橋社區緣何能成為好人茁壯成長的“沃土”?
“好人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肥沃土壤。”虹橋社區黨委書記焦常玲一語中的,道破了打造“好人社區”的關鍵所在。
社區依託“廬陽好人工作室”“新時代廬陽好人志願服務隊”,由“中國好人”宋國強牽頭,與其他縣市區好人展開聯動。通過項目孵化、隊伍培育等多樣化方式,為好人搭建起踐行善舉的廣闊舞&。焦常玲&&,每月固定的“便民服務日”,好人模範提供義診、理髮、政策諮詢等十多項服務,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此外,社區還積極開展“先進典型進社區”活動,讓好人的故事走進鄰里之間,既解民憂,更樹標杆。
更有“安徽好人”鄭祥生、“合肥好人”樊燕倉,在困難時曾受到他人的幫助,生活好轉後便積極反哺社區,讓善意成為一股可循環的“暖流”。
讓德者有得 激發向善熱情
“做好事有回報,這份尊重比啥都珍貴。”這是社區好人的共同心聲。為讓善行蔚然成風,社區推出多元禮遇關愛舉措,以“德者有得”的價值導向,點燃全民向善熱情。
社區設立“積分銀行”,把好人善舉與志願服務進行量化積分。這些積分用處多多,既能在社區兌換點換得洗髮水、洗手液等日用品,又能兌換愛心商戶提供的免費理髮、健康體檢等服務。如此一來,不僅好人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吸引了更多居民主動投身社區建設。
社區還積極鏈結社會資源,為好人排憂解難。協調文明單位免費為“中國好人”張書保進行白內障手術,今年還為轄區好人提供免費健康體檢、免費觀影等服務。
讓更多“好人” 在社區“生根發芽”
在虹橋社區,“黨建引領+好人帶頭+群眾參與”模式,催生出“1+1+N”志願結對機制。即1個好人團隊結對1個志願組織,輻射N戶居民,形成廣泛而有力的服務網絡。
社區通過授牌儀式、文藝演出、故事宣講等形式,公開表彰好人,大力傳遞“德者有得”的價值觀,讓好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
雙崗老街作為“煙火氣”特色街區,成了好人文化的“活展&”。這裡常態化設立的便民服務攤位,讓居民在買菜、聊天間感受“好人就在身邊”,“學好人、敬好人、當好人”逐漸成為社區共識。
“好人頻現”到“好人社區” 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未來,虹橋社區將繼續深化“黨建引領、好人帶頭、群眾參與”模式。一方面,進一步挖掘和培育好人典型,不斷豐富“好人工作室”內涵,讓好人力量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依託虹橋社區“愛心便民匯”等陣地,拓展志願服務領域,為居民提供更多樣化、更貼心的服務。同時,努力讓“好人文化”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的各個環節,推動形成“人人願為、人人能為、人人可為”的文明新風尚。
廬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健&&,從歷史深處的“建橋善舉”到如今的“好人集群”,虹橋社區正用一個個溫暖的故事,詮釋着“好人社區”的真諦。在這片孕育文明的沃土上所進行的實踐探索,也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鮮活且具有借鑒意義的“虹橋樣本”。(王武徵 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