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新四軍老戰士周屏: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9/05 10:22:48
來源:新華網

百歲新四軍老戰士周屏: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字體:

  上午的陽光,明晃晃灑在客廳裏。

  在合肥市包河區廣視花園一棟居民樓裏,101歲的抗戰老戰士周屏老人坐在長沙發上,稀疏銀發下,一道彈痕在光影中若隱若現。老人緩緩挪至朝南的陽&——這裡能望見大片屋頂,在他心中,這與80多年前負傷倒下的那片土地緊緊相連。

  刻在生命裏的“勳章”

  皖中,含山,麥苗剛沒過腳踝。

  那時,周屏是個新四軍小戰士,負責後勤工作中的軍需物資保障,戰火紛飛中,每一位戰士都隨時待命,投入戰鬥。

  拂曉時分,周屏與三名偵察兵摸至村口偵察日偽軍炮樓換崗時間。太陽初升,一架戰機掠過,子彈如鐮刀割入麥浪。他記得自己先聽見“噗”一聲悶響,然後才是疼,再然後才是身邊的兩位戰友仰面倒下,血把麥苗壓出一個窩。

  “我滾到後面,把戰友的槍撿過來。”老人説到這兒,忽然停住,目光仿佛穿過時光,落在極遠的地方,“槍,我背了三天,第四天晚上,我們端掉了那座炮樓。再後來,那支槍交給了下一批小同志。”老人抬手比劃:“當年,子彈從這兒擦過去,掀掉一塊頭皮,我昏過去又醒過來,接着衝!”

  風從窗外吹過,老人頭頂的彈痕隱約可見。這道疤,是歲月鐫刻的勳章,無聲訴説着烽火榮光。

  “打鬼子哪能屬老鼠?”

  陽光一點點往上攀,打在寬敞的客廳。這位百歲老人,依舊中氣十足。

  “我其實是屬鼠,不屬牛。”老人家的身子微微往右傾斜,把手舉起來。他有點激動地講着,像在拆一件易碎的舊物。

  1942年,18歲的周屏在填入黨志願書時,字跡雖不是那麼工整,但一筆一劃都透着血氣與血性。登記員順口問:“屬相?”

  “屬——牛!”他把最後一筆拖得老長,像給自己壯膽。其實,他清楚自己屬鼠,生於1924 年。

  “為啥改口?”我們問道,老人面容平靜:“打日本鬼子,哪能當縮頭縮腦的小老鼠?牛,力氣大,犄角硬,頂得翻鬼子!”

  一句話,改了一生檔案。跟着新四軍,抬擔架、運軍糧、做軍需庫的管理員、軍需所負責人,肩膀磨出血,仍像老黃牛一樣悶頭往前。 戰友們笑他:“屬牛的,真犟!”

  “如果時光倒流,如果再選一次,您還會選擇屬牛嗎?”我們問。

  “還是會的,”老人指了指胸前的紀念章,“只要黨和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我隨時再‘頂’上去。”

  月光下的戰鬥

  “槍是老套筒,子彈五發,打完就拼刺刀。”老人笑憶往昔。在家鄉——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他和戰友晝伏夜出打日軍。“山裏的草木最知道我們,白天它替我們站崗,夜裏它替我們指路。”一次伏擊,他們擊斃日偽軍,繳了一挺機槍。樹影、月光、槍火,少年和戰友們嘗到勝利的甘甜。

  又一次戰鬥,轟!一發炸彈把農舍掀上了天,戰友只剩一隻布鞋。“半邊身子被氣浪掀進水塘,血把水塘染紅。”老人的面容依舊平靜,只是眼中泛起淚光,烽火歲月的生死瞬間,永遠刻在記憶裏。

  雞蛋裏的魚水情

  周屏老人家記得,有一次激烈的戰鬥之後,自己病了。

  高燒像三伏天烈日,灼得人睜不開眼。擔架抬不進羊腸小道,戰友們把他託付給村口的一戶鄉親,灶&簡陋,卻盛得下滾燙的情意。老大娘每天蹲在灶前,柴火劈啪,鐵鍋裏翻煮着雞蛋。她説:“雞蛋養人,趁熱吃。”於是,從霜降到小雪,他一天兩頓,頓頓不落,吃了整整十六天。

  第十六天清晨,山樑上吹來北風,這位新四軍年輕戰士的燒退了。可當他端起那碗熱騰騰的雞蛋湯,喉嚨卻像被什麼堵住,再也咽不下去。大娘嘆口氣:“娃娃,雞蛋不欠你,你欠自己一個好身子。” “好好吃,養好傷好去戰場打鬼子”。

  老鄉的雞蛋&&新四軍戰士養好了病,從此以後,周屏卻再也吃不下雞蛋,對雞蛋,他再沒動過筷。戰友們和家裏人問他緣故,他笑笑:“不是雞蛋不好,是那段情太重,一入口就想起山梁,想起老鄉捧着雞蛋的手,想起群眾對咱新四軍的信任。”

  原來,有一種味覺,記住的不是食物,而是山河;有一種恩情,報答的方式是終生不忘。

  歌聲裏的伉儷情

  烽火硝煙,雲開霧散。

  抗戰勝利後,周屏又跟隨部隊攻打過孟良崮,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就是在淮海戰役中,頭上留下彈痕。含山一解放,周屏就在縣裏當負責人,因為念過私塾有文化,又被組織選送到蘇聯留學。回國後,先後擔任銅官山區、省冶金研究所、合鋼、省冶金廳領導,為安徽冶金工業立下汗馬功勞。

  當年,周屏經常受人之托反映情況,也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從來沒有見過他為家裏人打個招呼,謀點好處。剛退休不久的二兒子告訴我們:“我父親這一輩子,就是告訴我們要老老實實做人做事。弟弟在單位做財務工作,父親隔三岔五跟他講,一定要遵規守紀,一定要廉潔,財務上不能出一點問題”。

  老伴——著名黃梅戲導演胡連翠和他開玩笑,説他“老不進步”就算了,也不幫助孩子進步。周屏還真以實際行動幫助孩子們進步——隔三岔五談心,開導三兒一女全身心工作,淡泊名利,是塊普通的石頭就不要把自己當成玉……離休後自覺給老伴當秘書,歸納資料,整理文字,自得其樂。

  十多年前,老伴在院子裏散步時摔倒,顱內出血,長期住院神志不清。雖然腿腳不利索,老人家還堅持常到醫院去看老伴,有時帶束花,有時推輪椅,有時在病床旁唱老歌想喚醒老伴的記憶。年三十那天,唱了一首歌,歌詞老長老長,孩子們都不曾聽過。一問才知道,是老伴年輕時主演的歌劇主題曲。

  光從哪來

  交流中我們得知,老人家其實本姓蔡,叫蔡子華,在家鄉打日本鬼子的時候,怕牽連家族,化名周屏,後來生兒育女,孩子們都跟着姓了周。

  問及這位百歲老英雄有啥養生秘訣,老人指了指陽&地面:“一圈正好二十五步,我每天推輪椅走兩百圈。五千步,不多不少。”

  手機鏡頭跟着輪椅轉,地上仿佛橫亙着一條無形的跑道。

  “年輕時行軍,一天上&&。現在老了,腿腳不行,腦子還行。”老人説,“跑不動路,就跑腦子。”跑腦子的事,包括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不拿群眾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不同版本,同樣的明快。

  告別的時刻到了。問及想對年輕人説的話,老人家轉着輪椅迎向陽光,彈痕被鍍成亮線,如重新縫合的峽谷。

  老人家一字一頓:“今天講黨紀,我們當年叫‘鐵的紀律’。鐵的紀律不是綁住手腳,是讓子彈打過來時,身邊有人替你擋,你也敢替別人擋。記住這個,光就永遠不會滅。”

  陽光穿透窗欞,百歲老人的身影在光影仿佛透着亮。80多年時光如舊戰壕,這邊是他,那邊是年輕人,中間流淌着歲月長風,跳動着一顆永不褪色的初心。(徐梅芳 王琍琍)

【糾錯】 【責任編輯:李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