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大別山腹地,一條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投資建設的“綠色動脈”——和襄高速六安段正蓄勢待發。它蜿蜒170公里,穿山越水,不僅肩負着縮短皖豫鄂時空、激活區域經濟的重任,更以其對生態的精心呵護,生動詮釋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真諦,為革命老區注入綠色振興新動能。

作為六安史上投資最大、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和襄高速六安段是科技與生態深度融合的典範,是交通建設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的標杆。它的每一段路基、每一座橋隧,都凝聚着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承載着老區百姓的期盼,正書寫着皖西交通與生態共美的新篇章。
呵護一脈青山
巍巍大別山深處,一場岩石與智慧的“溫柔對話”正在和襄高速六安段的核心工程——大別山隧道中上演。這條全長6.6公里的省界特長分離式隧道,橫跨皖豫兩省,其中安徽段長4.3公里,穿越5條斷裂帶,Ⅴ級圍岩分佈廣,進口處淺埋段長,是全線地質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面對嚴峻挑戰,建設者摒棄“硬碰硬”,創新採用“溫柔開鑿術”,力求將對山體的擾動降至最低。
利用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對隧道圍岩實現毫米級精度建模,相當於為山體做“CT”,精準導航掘進。控制性爆破技術大幅減少震動,既保障了山體穩定,又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在大別山隧道掘進中,洞內掘出的60萬噸石渣,經AI智能配比優化,變廢為寶,經處理後成為符合標準的路基填料。邊坡開挖後,“生態乳液”即時噴附,創新“永臨結合”綠化,讓臨時便道提前披綠,融入山體,有效減少了施工期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和影響。
技術員周慶涵凝視着隧道數字孿生系統屏幕,上面實時跳動着7類36&智能設備傳回的海量數據。“我們不是開山者,而是山的醫者。”配合“地下工程數字化管理系統”與先進機械化裝備,實現數據實時採集、分析與模擬,驅動工藝優化,施工效率提升25%,實現“零事故、零傷亡”目標。
正是這種對青山的深度“傾聽”與“對話”,讓工程得以提前4個月順利貫通。當最後一盞智慧燈光點亮隧道深處,隧道上方覆蓋的20萬平方米原生林,依然蒼翠如初。
珍愛一泓碧水
在碧波蕩漾的響洪甸水庫西南角,一座造型獨特的特大橋巍然聳立——鮮花湖特大橋。其標誌性的剪刀X型雙支薄壁橋墩,宛如一朵盛放的鮮花,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

這座主跨220米、主塔高104.8米的鮮花湖特大橋,是六安境內跨度最大、塔高最高的斜拉橋。
“環保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中國能建葛洲壩交投和襄公司副總經理李宗耀站在即將合龍的鮮花湖特大橋上説道。從設計伊始,項目便與碧水立下“君子之約”。施工中,臨水側嚴密封擋,裸露邊坡被“綠色襁褓”包裹;智慧拌合站內,“生態雙翼”系統年處理廢水6萬噸,再生為10萬立方米可用於降塵的循環水。低噪音設備、粉塵控制技術,最大限度降低擾動,讓這座現代化的橋梁與周邊的綠水青山和諧共生。
環保成效的背後,離不開科技的精準護航。運用“BIM+北斗”技術構建毫米級數字孿生體,實時監控主塔線型;Midas軟體精準模擬斜拉索索力。大橋貫通時,水庫懸浮物濃度始終低於20mg/L,遠優於國家標準。
造福一方民
和襄高速六安段,是一條激活大別山“金山銀山”的振興之路、惠民之路。
在金寨縣青山村,村民汪明宏站在新加固的漫水橋上,目送滿載毛竹的卡車駛向江浙。“過去橋窄,重卡進不來,竹子爛在山裏。現在家庭年增收一萬多元,農閒還能去竹製品廠做工。”他的笑容裏,藏着和襄高速的民生溫度。
這樣的溫暖在全線流淌,在金寨,茶葉、中藥材、山珍等特色農産品外運時間將縮短,將直連長三角物流網。在六安,數千建設者中有三分之一是本地農民工,技能培訓讓他們變身産業工人。正如青山鎮黨委書記所言,“這條路,讓山貨出得去、游客進得來、鄉親留得住。”
數據勾勒出更宏大的圖景,六安市民萬成感慨:“今年春節從襄陽回家路,將不再‘翻山越嶺’了。”家住合肥的劉國華憧憬着通車後的便利,“待和襄高速通車後合肥到金寨1小時直達,帶家人去天堂寨看雲海,不用再‘披星戴月’”。

當鮮花湖大橋的拉索沐染金光,大別山隧道的燈光穿透幽深,和襄高速六安段的建設實踐本身已超越物理意義。它正譜寫着科技與生態的協奏曲,奏響着工程偉力與民生溫度的交響樂,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每一寸道路都浸潤着對自然的敬畏,每一處工程都延伸着振興的希望。(黃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