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碧水青山繪就滿城新景-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8/21 15:51:29
來源: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馬鞍山:碧水青山繪就滿城新景

字體:

  綠意,在城市裏蕩漾;碧水,在山林間流淌。如今的馬鞍山,江山如畫。

  五年來,馬鞍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碩果纍纍:成功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建成了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生態環境治理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獲得首批中央財政支持……

  五年間,良好的生態環境早已成為馬鞍山市民可感可觸的民生福祉。

  治污降碳 守護藍天凈土

  “我們通過對原料廠進行環保智能化改造,建成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機械化封閉料棚,實現堆取料人力節約80%以上,綜合能耗降低10%,場地利用率提升10%至20%。”日前,在馬鋼特鋼廠區1號C型棚,馬鋼有限運輸部副部長程從山介紹道。

  從“封閉”原料棚到廠區“蝶變”景區,馬鋼這場綠色升級只是馬鞍山向藍天突圍的縮影。五年來,馬鞍山市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持續開展大氣質量進位提升行動,制定大氣環境質量穩定達標提升、國三柴油貨車限行、重污染天氣應對等多個專項方案,持續強化工業源、移動源、餐飲油煙、機動車尾氣等污染源管控,空氣環境質量穩步改善。2024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33.2微克每立方米,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較2020年下降7.5%,連續4年達國家二級標準。

  隨着綠色低碳的“無廢”理念融入城市方方面面,馬鞍山以無廢細胞建設、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和傳統行業綠色轉型為抓手,“無廢城市”建設結出纍纍碩果。

  一組數據見證着馬鞍山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真質實效——全市三縣三區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全市一般工業固廢利用率達94%,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累計建設11類208個“無廢細胞”,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61家,11家礦山納入省級以上綠色礦山名錄,6家涉重金屬企業完成減排工程。

  碧水青山 繪就滿城新景

  五年間,馬鞍山市始終把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實施美麗長江(馬鞍山)經濟帶提升工程,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933個長江幹流入河排污口全部銷號,累計100余萬噸長江岸邊和陸地固體廢物被清理轉運,長江幹流烏江(左岸)斷面總磷因子扭轉2021年至2023年持續惡化趨勢,長江幹流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退漁還濕後,昔日圍網密布的水面變身“水下森林”,魚類資源密度增長2倍。馬鞍山還與南京、鎮江協同立法保護江豚,開創全國單一物種跨區域協同保護先河。

  馬鞍山市通過構建水質“預警、通報、響應、整改”閉環機制,實施國省控斷面“一斷一策”,國省控斷面水質指數較2021年改善8.97%。2023年以來,全市10個國控斷面和11個省控斷面的達標率、優良率均保持100%。

  馬鞍山市通過制定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諮詢評估制度,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庫,進一步提升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和規範性。在全市田間地頭、山林、果園開展“清風行動”“春季候鳥保護專項行動”等,對鳥類等野生動物的跨部門、多頻次、常態化、全覆蓋的守護已成為一種常態。

  點綠成金 共享生態福利

  作為水陽江下游入長江的主要支流,當涂縣姑溪河流域的生態修復對保障長三角地區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22年起,馬鞍山市通過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的方式,採取河道清淤整治、岸坡綠化、農田綜合整治、濕地和植被修復等措施,對姑溪河流域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實現了“一江清水入長江,&&生態惠兩岸”的美麗蛻變。

  近年來,馬鞍山市紮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創新市場化礦山修復新模式,積極探索了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變的馬鞍山路徑。印發《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2—2035年)》,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謀劃9項市級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實施省級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紮實推進礦山修復,先後實施了和縣孫堡後山石料廠、市經開區原常興採石場、團旗山礦區等17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治理面積214公頃。

  通過探索礦山生態修復多元化投資機制,馬鞍山把廢棄礦山由“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資産”,實現了生態修復、産業導入、民生改善的多贏。向山地區礦坑通過削坡整形、土壤改良、植被復綠,建成“地質文化公園”,30米高邊坡栽下10萬株耐旱灌木,讓百年礦山“傷疤”變身“城市綠心”,每年吸收二氧化碳504.95噸;當涂縣大青山將礦坑修復納入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整體規劃,削坡、加固、蓄水,建成130畝“花山瑤池”礦坑公園,年客流百萬人次,直接帶動就業崗位600余個。越來越多的綠色在山林大地蔓延,城市含綠量和含金量實現雙增長。(黃筱敏)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