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8/20 10:38:46
來源: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馬鞍山: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

字體:

  奮進

  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是馬鞍山的新發展定位,承載着時代呼喚與群眾期盼。回望2020-2025五年,中國式現代化的馬鞍山實踐在一江兩岸展開。

  馬鞍山地處安徽江蘇兩省交界處,長江穿城而過,身處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面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馬鞍山既是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東大門”與“橋頭堡”,又是正在打造的長三角“白菜心”。

  改革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 這一路,馬鞍山發展的亮色不斷蓄積——以改革為要,引領探路,活力迸發。 2021-2024年,全市GDP年均增長6.2%。2025年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長6.3%。經濟增速排在安徽省前三,居長三角41個城市前十。

  綠色

  馬鞍山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先行示範區。

  馬鞍山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責任擔當,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按照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水源地保護、防洪治理、景觀提升“五合一”思路,以薛家洼區域為突破口,全面打響“長江保衛戰”。

  近年來,馬鞍山注重依法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南京市、鎮江市協同立法,共同實施《關於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設立“長江江豚保護宣傳日”,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建設,長江幹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持續提升。

  從“建新綠”到“護常綠”,從“治末端”到“抓源頭”,從“突擊戰”到“持久戰”,馬鞍山以決心之強、力度之大、成效之穩,答好了生態這道關鍵題,扛起了長江大保護的使命和擔當。

  創新

  馬鞍山把數字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牽引性抓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在數字經濟激蕩出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萬千氣象中,馬鞍山因地制宜,聚焦數字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2月6日,全市數字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暨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大會召開,會議正式發布並深入解讀了《馬鞍山2025年數字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

  2025年5月12日,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馬鞍山攬獲13項大獎——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各5項。獲獎總數躍居全省第3位!

  近年來,馬鞍山創新體系日趨完善,2024年科技創新競爭力居全國第64位,科技創新指數居全省第4,三縣三區均躋身全省前10。

  2025年上半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90.6億元,同比增長6.6%,居全省第2位,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持續顯現。

  馬鞍山大膽闖、全力拼、踏實幹,攜數智之力,讓産業煥發時代新活力、邁上新&階。

  開放

  馬鞍山以深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全面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推進深層次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

  馬鞍山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聚力構建“通江達海、內暢外聯”的現代交通體系。

  作為一條跨市跨省的都市圈通勤鐵路,寧馬城際鐵路建成通車後,將挑起馬鞍山主城與南京,以及沿線城鎮間公共交通出行“大梁”,高效助力打造南京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

  作為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東大門”“橋頭堡”,馬鞍山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全市域、全領域與長三角同頻共振。

  從交通動脈的硬聯通到産業協同的深融合,再到民生服務的軟接軌,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畫卷,正是馬鞍山深度融入長三角的生動縮影。

  融合

  馬鞍山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提升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加快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

  馬鞍山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向城市全域延伸,入選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百強。

  如今的馬鞍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生産要素向農村流動,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

  2025年5月16日,安徽省首家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試運營,向世人全景式展現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璀璨的“凌家灘篇章”。

  從物質到精神,馬鞍山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這兩種“食糧”的同步渴望與追求。

  馬鞍山堅持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興業,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精神文明更加絢麗,城市氣質更加彰顯,人文經濟更加火熱,成為令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民生

  馬鞍山堅持民生為大,努力打造全齡友好型社會,建設最具幸福感城市。

  馬鞍山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

  馬鞍山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大力推進就業促進行動,以建設“三公里”就業圈為抓手,精準服務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努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是馬鞍山百姓最為驕傲的事。2024年,該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6.6萬元、3.5萬元,均居全省第一。

  除了在經濟和生活服務上為百姓賦能,馬鞍山更在社會保障領域築起安全網。

  從低收入群體到邊緣家庭,從青年求職到老年福利,馬鞍山通過“困有所扶”集成改革,確保最需要幫助的群體得到及時有效的援助。

  從托底保障到發展共享,從群眾滿意到群眾期待,“百姓富”的內涵,越來越厚重,越來越實在。

  征途

  馬鞍山堅持新時代好幹部標準,樹牢既出好成績、又出好幹部的鮮明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

  馬鞍山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推進實施農村黨建“五大先鋒”工程、城市社區黨建“零距離”工程,切實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統籌抓好機關、國企、高校、中小學校、公立醫院等各領域黨建工作,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引領黨員守初心、擔使命,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當新時代春風拂過江東大地,當現代化號角響徹一江兩岸,馬鞍山兒女正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幹勁,推動各項工作進入並保持全省第一方陣,努力在長三角走在前列、在全國爭先進位。改革開路,創新破題,寫下一份全新的期待。路在延伸,奮鬥永無止境!且看下一個五年!(鄔剛 史芳俊)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