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富民強農動力足 鄉村振興繪新景-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8/20 11:27:58
來源:淮南市委宣傳部

淮南:富民強農動力足 鄉村振興繪新景

字體:

  “2020年,村裏開展農業生産經營大託管,村集體經濟組織按自願原則與農戶簽訂託管協議,匯總零散農田,統一託管給專業主體。運作幾年下來,大託管築牢了糧食安全根基,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空殼村’成功‘逆襲’。”淮南市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説道。

  “為解決單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淮南市實施鄉村振興‘強基耕淮’工程,每年設1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開展六項提升和強村公司培育三年行動,鼓勵整鄉組建市場化運營主體,實現村村聯合。2024年,通過強村公司統籌運營,全鎮1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合計達800萬元,村均增收近10萬元,扭轉收入失衡局面。”謝家集區楊公鎮黨委書記孫大鵬&&,強村公司為村級集體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為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淮南市落實‘四個不摘’,構建‘監測預警+産業造血+社會聯動+民生兜底’體系,未發生規模性返貧。推廣‘一碼申報’,形成三線並行監測模式,截至目前,累計識別監測對象6978戶、18910人,幫扶措施落實率達100%。”淮南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

  抓産業促發展,基層治理增添新活力

  望著眼前一望無垠的稻田,壽縣劉崗鎮沈郢村負責人楊衛高興地説:“今年水稻豐收在望,我們村的‘碾米小車間’又要忙起來了。”

  提到“碾米小車間”,楊衛如數家珍:“以領辦項目為契機,村‘兩委’廣泛徵求意見,聚焦‘種糧收益低、務工顧家難’問題,將‘碾米小車間’托起‘群眾大民生’定為2024年度項目。利用資金盤活廢棄校舍建成産業基地,引入設備使稻米整米率從55%提升至64%,年加工能力達500噸。創建本土品牌,實現全鏈條自主可控,産品附加值提高40%,簽訂60萬元年度訂單,為産業升級注入動力。”

  多元成果賦能鄉村振興,沈郢村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路徑,通過創新利益分配機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該村實行“4321”分配法,將碾米車間等約30萬元收益,按比例用於公益分紅、基建、民生及集體資産維護。得益於此,村裏修復240米裂縫道路,裝15盞路燈,設5個垃圾投放點。同時,依託已建成的碾米車間,該村開展水稻訂單種植,通過統一供種、統一收購的方式,以高於市場價0.05元/斤的價格收購農戶稻穀,有效調動了群眾種糧積極性。

  抓産業促增收,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日前,走進安徽味咚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分割處理黑魚。“産品當天可送達客戶,産自望峰崗鎮黑魚養殖基地,新鮮有保障。”公司負責人沈衛東説。

  “2022年9月,望峰崗鎮整合水面打造近500畝黑魚養殖基地,村集體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包,收取管理費壯大村集體經濟,預計今年一村收入超10萬元。同時引進該公司延長産業鏈。”鎮黨委書記盧奇&&,基地還有研學、垂釣等規劃,將繼續做好産業銜接,助力鄉村振興。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八公山區以妙山村為試點,盤活閒置宅基地建民宿,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大通區河沿村引入1.2億元田園綜合體項目,探索“黨建統領、村企共建、三産融合”路徑。

  伴隨着一項項富民強農産業項目的發展壯大,為農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增添了強力新動能,鄉村振興宏圖正徐徐展開。

  抓産業促銜接,振興發展呈現新圖景

  “為推進銜接、加快升級,淮南市發揮銜接資金撬動作用,2021年來各級累計投銜接資金26.6億元,産業資金21.4億元,建産業項目1279個。同時摸排脫貧勞動力就業需求,助6.4萬人穩定務工;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25.4億元支持35483戶生産。”淮南市農業農村局幫扶科負責人張宏剛稱。

  為凝聚鄉村振興合力,淮南市引導739家民企參與“萬企興萬村”,實施983個項目,到位資金21.7億元;建立定點幫扶聯動機制,搭建“産銷對接&&”,各定點幫扶單位為幫扶村投入及協調實施3309個項目,投入資金1.5億元,引資5.02億元,消費幫扶2.68億元。

  為長效鞏固鄉村振興成果,淮南市築牢民生底線,落實控輟保學與資助政策,資助16.69萬人次困難學生6600萬元;健全住房安全保障機制,核查6.1萬戶脫貧戶住房;實現15萬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全覆蓋,落實“先診療後付費”政策,行政村自來水通達率100%,振興發展呈現新面貌。(蘇強)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