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離我們有多遠?這些信號和真相需要了解-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7/28 08:46:40
來源:安徽省衛健委

精神疾病離我們有多遠?這些信號和真相需要了解

字體:

  提到精神疾病,社會上存在不少誤區和偏見。有些人認為精神疾病很遙遠,不值得關注;還有些人認為精神疾病很可怕,一旦得了就如同跌入深淵,終身無法治愈……事實究竟是怎樣的?今天,就來帶大家理性科學地認識精神疾病,遠離認知誤區。

  什麼是精神疾病?它與心理疾病有何區別?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引發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異常,一般指較為嚴重的精神障礙。其核心特徵是精神行為異常、社會功能受損,如無法正常工作、學習等;以及自知力缺失,如患者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生病了”等。

  而心理疾病範圍就比較廣,主要指由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引發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一般來説症狀相對較輕,如焦慮、抑鬱、恐懼等。總的來説,並非所有人都會患有精神疾病,但是每個人都可能會因生活事件而遭遇心理健康困擾。

  關於精神疾病的常見認知誤區

  誤區一 精神疾病離我們很遠

  談起精神疾病,很多人會感覺離自己很遠。事實上,精神疾病比許多人認為的要普遍得多。世界衞生組織在《2022年世界精神衞生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精神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

  誤區二“精神疾病=瘋子/暴力狂”

  事實上,精神疾病種類繁多,症狀各異。許多患者在早期可能表現得與常人無異。多數精神疾病患者表現為內向、退縮,只有一部分精神疾病,如躁狂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些情況下受病情影響可能會表現出暴力攻擊行為。

  誤區三 精神疾病不需要藥物治療

  不少人認為精神疾病是心理問題,藥物治療不重要。實際上,精神疾病的治療通常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等綜合治療。其中,對於一些中重度精神疾病,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對於一些輕度精神、心理障礙,藥物治療也能幫助患者更快地康復。

  誤區四 精神疾病是意志力弱的表現

  精神疾病是一种醫學狀況,與意志力無關。它可能影響任何人,無論其社會地位或智力水平如何。

  誤區五 精神疾病無法治愈

  雖然某些精神疾病可能需要長期管理,但許多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後可以顯著改善症狀,甚至完全康復。但是,在醫院治療外,還需要家庭支持和職業康復。

  誤區六 精神類藥物會讓人變傻?

  事實上,精神類藥物在醫生指導下,按照正常的劑量、正常的療程,是安全有效的。對於副作用比較大的藥物,醫生在為患者用藥時會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對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進行科學的、精確的分析,從而更加精準用藥,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

  而且,精神類藥物用量也不是一次給定就終身不變的,需要根據患者病情及時調整劑量,所以,醫生一般一次給患者開的藥不會太多,要求患者定期到院復診。醫生會根據患者現在的情況,增加、減少或更換其他的藥物。

  需要強調的是,遵囑服藥是最基本的原則。精神類藥物千萬不能自行亂吃,精神類藥物是分類管理的,只能憑專業醫院處方,在醫院藥房購買。

  誤區七 精神疾病患者不能結婚或生育

  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很多精神疾病在控制好的情況下不影響家庭生活,患者也可以擁有健康的婚姻和家庭。

  這些“信號”可能在提醒:你需要關注精神健康

  精神疾病的表現多樣,但以下症狀若持續2周以上且影響生活,需警惕:

  1.情緒異常:持續低落、過度緊張、易激惹等。

  2.思維異常: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説我壞話”、反復懷疑“門沒鎖好”。

  3.行為改變:突然沉默寡言或暴躁易怒、社交回避、飲食睡眠紊亂等。

  4.軀體症狀: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如心慌、氣短、頭痛、胃痛,經多種生理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

  如何預防精神疾病?

  目前,還沒有可以完全預防精神疾病的方法,但以下措施有助於降低風險:

  1.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

  2.學會進行壓力管理:掌握放鬆技巧,如冥想、瑜伽或深呼吸。

  3.社交支持: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4.避免依賴酒精和藥物:限制酒精攝入,避免非法藥物使用。

  5.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身體疾病,特別是那些可能影響精神健康的疾病。(郜見亮)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