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寶城社區立足社區實際,扎根群眾生活,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搭建人大代表&&群眾的“連心橋”、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同心橋”,切實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宣城市區(葉競文 攝)
連心橋·心連心——説事室裏聽民意
宣州區寶城社區位於主城區,轄區有4884戶、1.3萬餘人,獲得過“全國‘4個100’最美志願服務社區”“全國和諧社區”等殊榮。
寶城社區一樓的“蓮姐説事室”,是以市人大代表、社區黨委書記趙玉蓮命名的人大代表工作室。自2011年當選市人大代表以來,趙玉蓮化身民意“收集員”,積極參與人大代表履職活動,將群眾呼聲轉化為人大代表建議44條,有19條被採納,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更有溫度。
郵政大院小區是一個有40多年歷史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功能配套差、安全隱患多。面對群眾的“窩心事”“鬧心事”,趙玉蓮組織轄區內的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廣泛徵求民意、深入走訪居民,通過提交人大代表建議等契機進行呼籲。
2024年,宣城市提出按照“政府政策引導、業主自願參與、試點項目先行”的思路,通過業主自籌資金在原址拆除重建的方式,實施老舊房屋“自主更新”,將郵政大院小區作為“自主更新”試點項目。
實施過程中,寶城社區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堅持尊重群眾意願民主協商、民主決策,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2024年9月,在趙玉蓮的推動下,由7名小區居民代表組成“自主更新”委員會,宣講政策、動員搬遷。去年底以來,54戶業主陸續簽訂“自主更新”協議,2025年2月完成騰退房屋,3月危房拆除結束。
最初的方案裏,房型不能完全滿足居民訴求。趙玉蓮和居民代表找相關部門溝通,最終合理調整了規劃設計方案,推動形成“居民提需求、人大代表梳問題、部門給方案”的良性互動機制,真正讓項目建設匯聚民意、凝聚民智。
如今,項目正緊鑼密鼓實施,小區居民熱情高、幹勁足。69歲的住戶高萍是“自主更新”委員會委員,她一有空就去工地,分享一點一滴的進展。“我們參與了從立項到決策、從集資到建設的全過程。”她説,大家都當作自己的事情幹,項目推進中沒有一戶不支持。
郵政大院小區的“自主更新”項目,正是“連心橋”機制落地見效的生動實踐。
同心橋·同心幹——議事廳裏聚眾力
在寶城社區,民主理念融入基層治理日常,堅持用民主的辦法解決民生問題,構建起人大代表、社區群眾與社區治理之間的議事機制與協商&&,位於社區一樓的“雙橋議事廳”就是這樣一座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的“同心橋”。
在“雙橋議事廳”,常態化組織人大代表開展居民接待活動,傾聽居民訴求,協調解決問題,創新形成了“群眾説事、人大代表問事、集中議事、落實辦事、督促成事”的“五事工作法”,讓百姓議事、讓百事可議。
群眾“説事”隨時來。凡是基層組織建設的要事、社區建設發展的大事、美麗社區建設的實事、惠民利民便民的好事,都可以來“雙橋議事廳”反映表達,參與討論。議的範疇、議的流程貼在墻上,一目了然。
人大代表上門“問事”。社區組建由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參加的“紅心”“同心”“暖心”“貼心”“安心”五支志願服務隊,從周一到周五,志願者到不同的服務對象家中,了解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李善菊是宣州區人大代表,兼任“貼心”服務隊隊長,主要面向獨居老人群體,每週四她都主動上門,既是送溫暖也是察實情,“問事”問到心坎上。在一次走訪中,她察覺到76歲的王玉珍有“煩心事”,深入了解得知,所在單元樓公共區域有商戶私自安裝了監控,老人擔心隱私洩露。她寬慰老人:“這事交給我。”經過溝通協調,監控順利拆除,王玉珍現在逢人就誇:人大代表真貼心!
集中“議事”議充分。在轄區內,有一戶二樓居民下水道改造過程中,一樓住戶不同意從自家接新管道,樓上住戶不願分攤更換管道費用,意見僵持不下。人大代表邀請他們來到“議事廳”議一議,最終協商達成一致,從二樓住戶家裏另外接衞生間及廚房管道,其他住戶也同意分攤費用。大家由衷點讚:“‘議事廳’搭建了溝通&&,議一議氣也消了,事也圓滿解決了。”
寶城社區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堅持有事多商量、決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形成“居民反映—人大代表介入—部門聯動—協商解決”的有效機制。
從天然氣管道進小區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城南臨時菜市場前新設紅綠燈、宣城高鐵站增設便民椅,到加大對高層小區電梯定期檢修監管力度、加大對雨污分流工程施工質量監管力度、加強對市區公交站&維護管理……一個個“民意清單”匯總形成一份份“建議清單”,一批社區治理難題和人大代表建議在共商共議中找到解題思路,群眾的“想法”、人大代表的“説法”、民主的“做法”,正不斷變為工作“辦法”。(蔣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