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以特色文化賦能和美鄉村建設-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6/30 16:36:27
來源:黟縣農業農村局

黟縣:以特色文化賦能和美鄉村建設

字體:

  “經過做骨架、抹白膠、糊紙面、涂顏色、安燈具等步驟,每位小朋友們都可以擁有獨一無二的小魚燈。除了魚燈製作課程以外,我們雲賢研學還有徽州版畫、草木染布坊、古法造紙、陶藝手工體驗、油紙傘彩繪、徽瓦DIY、徽州石刻、二胡樂器製作、糕點DIY體驗等豐富多彩的課程。我們的研學旅行指導師可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課程來策劃制定研學路線和內容,讓孩子在游玩實踐中看世界、學知識。”雲賢研學負責人汪苗苗説道。

  從黟縣縣城出發,開車10分鐘左右便可抵達碧山村,從村口拐進去,便可看見這座由荒廢老祠堂改造的近2000平方米的研學基地。從小熱愛徽州傳統技藝的汪苗苗是較早從事研學旅行行業的一批人。2010年返鄉後,這位“90後”女孩開始自己的創業夢想,基地改造成功後,她邀請當地的老手藝人,研發了近20個徽州傳統技藝非遺課程,為孩子提供校園外的“課堂”。據悉,該村為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2023年成為第一批和美鄉村精品示範村改造點,村內一批自帶流量的“村咖”、書局、研學體驗等商業項目相繼落地運營,給這座頗具特色文化的傳統村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發展機遇。

  除了研學游,黟縣還將其獨有的紅色文化與非遺相結合,為鄉村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連日來,在黟縣柯村鎮,飽含深情的黃梅小調從紅軍大講堂內傳唱出來。該劇以黃梅戲為藝術載體,講述了柯村一帶革命老區廣為傳揚的烈士李榮花的英雄事跡。

  “通過黃梅戲演繹的形式,講述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跡,既傳承了非遺文化,又發揚了紅色精神。”柯村鎮黨委書記汪琦介紹,為了將非遺表演融入景區常態化演出,讓非遺可感知、可參與,柯村鎮籌建了劇團,主要由當地老百姓組成,年齡大概在30歲至50歲之間,每逢重大節假日都會受邀參加,推出系列實景化演出。

  從非遺研學到黃梅小調,地方特色文化正以多元化的形式深度融入鄉村發展。關於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更多探索,黟縣正通過建管並重、組團發展、創新機制、賦能增效等多措並舉鋪展開來。(胡利芬)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