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7日報道 法國《世界報》網站6月11日刊發記者若爾當·普耶發自合肥的報道,題為《“稻米之鄉”合肥,變身科技高地》,編譯如下:
在合肥一個會議廳內,巨大屏幕上顯示的是令人驚嘆的稻田美景。在其對面,則是4天內參觀了十多個工廠的13名外國記者。
在人們以往的印象裏,合肥通常被認為是稻米、茶葉和穀物之鄉。但只用了15年時間,合肥及周邊地區就吸引或催生了數萬家高科技企業、研究中心和工廠,領域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無人出租車、機械臂、語音識別和量子通信等。
合肥政府3月宣布設立100億元人民幣基金,用於支持智能機器人産業,包括物流分揀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等。目標是要讓各個受到扶持的高科技行業,能夠建造一個産業鏈。
合肥大眾電動汽車工廠是當地政府引以為豪的項目之一。40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的德國大眾,現在面對的是燃油車式微和電動汽車帶來的競爭:2024年其在華銷量減少了8.3%。大眾想要在合肥尋求實現發展,靠的是一座“自動化率達到96%”的巨大工廠,以及一個側重緊湊型電動汽車的研發中心。
大眾在合肥的工廠內,自動搬運車會根據地面的二維碼,將部件送到焊接機器人所在之處,隨後3D掃描儀會進行精準檢測以避免出現哪怕是最小的誤差。
大眾公司技術總監盧德格爾·呂爾曼説,大眾深耕合肥主要是因為兩個戰略合作:“我們與科技公司‘地平線’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共同研發,以及我們和國軒高科在車用電池方面進行合作。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我們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採用新技術。從這種角度出發,合肥是一個理想場所。”
2023年,合肥政府和大眾開設“大眾學院”,旨在讓當地大學生熟悉現代化的汽車産業,並鼓勵他們投身工程行業。
當地教育系統十分重視科學學科,這對合肥的轉型發展起到很大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在合肥。正是在這所大學成長起來的語音及語言處理專家劉慶峰創建了語音識別企業、即時翻譯的佼佼者科大訊飛。科大訊飛的展廳接待了大量學生團體,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展示算法及其內部奧秘。如今,這家企業正支持一些聲學領域小企業的研發。
2009年,中國推出《汽車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發展目標轉向電動汽車。國軒高科在當時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産業轉型機遇,開始重點發展電動汽車電池。如今,國軒高科主要為電動汽車生産鋰電池,以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儲能設備。
蔚來汽車則要感謝合肥政府的救助。2020年,這家上海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瀕臨破産,合肥政府為其注資70億元人民幣,條件之一是蔚來要在合肥建廠。合肥政府工作人員&&:“財政支持只是一個側面,重要的是我們政府有能力非常快速地為企業服務。”(編譯/蘆龍軍)

這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産業園蔚來第二工廠拍攝的新能源汽車生産線(2024年5月9日攝)。(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