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8日刊登題為《搭上無人駕駛卡車:中國運輸業的轉型之路》的報道,報道內容如下:
它們隆隆作響地行駛在北京與天津港之間的高速公路上——這些大型卡車滿載貨物,卻能自行導航行駛。
當然,按照規定,車上仍配有安全員,但這些卡車其實不需要人類駕駛。許多分析人士指出,真正取消駕駛員的日子恐怕已經不遠了。
當32歲的安全員霍康天第一次松開方向盤,讓卡車自動駕駛時,那種感覺既令人印象深刻又有些不安。
對駕駛員來説,自動駕駛的好處之一是能減輕壓力和疲勞,還能讓雙手雙腳空出來做其他事。他説,這並不會讓工作變得無聊,反而更有趣了。
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小馬智行的副總裁李衡宇告訴英國廣播公司,目前在這條測試路線上運行的一批無人駕駛卡車,僅僅是個開始。
“未來一旦實現無人運行,我們的運輸效率一定會大幅提升,”他説,“不僅能減少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應對惡劣環境與長時間駕駛的挑戰。”
不過,要讓無人駕駛卡車在世界各地真正上路,還有不少重大障礙尚待克服,其中之一便是公眾的疑慮。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李子謙指出,中國大眾對這項技術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
在中國東部的安徽省,數百輛無人駕駛配送車正穿梭於合肥市郊區的街道——這座人口1000萬的城市致力於打造“未來之城”,積極推動新科技應用。
無人駕駛車企白犀牛的總裁黃剛説,他們發現了一個市場缺口:讓無人配送車將包裹從快遞公司的大型倉庫運送至社區配送點,再由電瓶車駕駛員完成最後一段遞送。
黃剛説:“我們讓快遞員留在社區內完成收件與派件,而長距離、重復性的運輸交給無人車,這大大提升了整個配送系統的效率。”
白犀牛的配送車遍及50多個中國城市,其中合肥市的進展最快。
黃剛説:“從政府鼓勵開始,經過地方試點、經驗積累、法規優化,最終走向全面落地。”
“你可以看到這些無人車在路上變換車道、打燈轉彎、停在紅燈前、避開其他車輛。對快遞業者來説,成效已相當明顯。”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露天礦區或港口等封閉場域外,無人駕駛卡車最可能的應用場景是在偏遠、環境惡劣、路線筆直、行駛距離長的地區。
當然,技術挑戰依然不少。重型卡車需要更高性能的攝像頭,以提前偵測更遠距離的潛在危險;一些複雜道路還可能需加裝額外感測器;還有極端天氣、突發狀況或繁忙路段中的不確定風險,都可能成為障礙。
此外,重型卡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成本仍然很高。目前市場上的無人駕駛卡車仍是由傳統車輛改裝而成,尚非工廠生産的原生車型。
中國雖力求成為科技領頭羊,但仍需謹慎應對。一方面是安全風險,另一方面是民眾對這場轉變的觀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