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北小城界首,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外賣員、快遞員,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城市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用自己的獨特視角,正為城市精細化管理貢獻力量。
“界首西城,去駕校路段,大唐鳳凰城門口,道路有個大坑!我這正有一單外賣急送,來不及拍照!” 在界首市外賣小哥群裏,一條急促的語音信息打破了群內的平靜。管理員迅速響應:“收到收到,馬上轉發市政!” 這條來自外賣員劉明明的反饋,真實再現了界首新興群體參與城市治理的日常場景。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明明仍記憶猶新:“我去駕校送單的時候,發現大唐鳳凰城小區門口道路問題,就及時在群裏發布。沒想到,這剛剛過去不到三天,市政部門就安排施工隊上路修補路面。這個不僅方便行人,對我們這些外賣員、快遞員也很友好。” 平坦的道路,不僅消除了安全隱患,更為城市“奔跑者”們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這一轉變源於界首市創新的基層治理模式。當地積極組織外賣員、快遞員等新興群體,鼓勵他們利用工作之餘或在工作過程中,發現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並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及時上報。這些穿梭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奔跑者”,憑藉熟悉城市脈絡、行動靈活的優勢,化身“管理者”,成功彌補了治理盲點,有效延長了治理觸角,取得了顯著成效。
界首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張文平介紹:“我們架設問題上報平台,構建高效反饋和運轉機制,整合多部門資源,實現跨領域協作,形成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有效合力,增強市民所感所得所獲。”正是通過這樣系統化、規範化的運作,讓反饋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處理,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更有力度。
界首市在基層治理方面的創新遠不止於此。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小區,就地轉變為“志願者”,積極助力社區“微”治理,同樣成效顯著。衛健委幹部劉先才,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在小區周邊撿拾垃圾,用實際行動引領小區居民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退休職工薄玉俠,組建雷鋒大媽團,19年如一日開展志願巡邏和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成為界首知名志願服務品牌。
“下一步,界首市將持續探索志願服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工作機制,為界首發展注入志願力量。”界首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程子恩&&。
從“奔跑者”到“管理者”,從黨員幹部到志願者,界首市堅持黨建引領,整合黨員幹部、新興領域、志願者、共建單位等多方資源,暢通機制運轉,注重工作實效,強化閉環管理,以多元共治滿足基層治理需求,努力把“民生願景”變為“幸福實景”,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書寫着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嶄新篇章。(孫佔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