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固鎮縣湖溝鎮以“紅色”鑄就文化底蘊,用“綠色”扮靚發展底色,通過“紅綠融合”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鄉村中的紅色文化基因
仲春時節,固鎮縣湖溝鎮的紅色氣息愈發濃郁。
“這個廣場是我們結合和美鄉村建設打造的紅色教育基地,佔地6000多平方米,是湖溝鎮的紅色文化地標。每逢節假日、周末,都有各行各業的人來此參觀。”固鎮縣湖溝鎮黨委副書記劉奇奇介紹。
湖溝鎮位於固鎮縣西北部,是一座蘊含深厚革命情感的紅色小鎮。從五里村向南,相隔不遠是瓦疃黨史紀念館,徽派建築風格,設計感與內容相得益彰。從五里村繼續出發,十多分鐘就能到達李樓村,這是湖溝鎮的第三處紅色村落。
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承,湖溝鎮致力於將其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近年來,固鎮縣湖溝鎮通過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村級文化中心等資源,更新完善了2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站,形成全域覆蓋的紅色文化服務網絡,推動紅色教育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以三處教育基地為引領,打造‘紅色小鎮+美麗鄉村’,推出湖溝鄉村紅色旅游線路,努力在文旅融合上實現新的突破。”劉奇奇説。
小鎮裏的綠色生態實踐
走進湖溝鎮生態濕地公園,11個有序排列、環環相扣的池塘與周邊的花草樹木、景觀涼亭相映成趣。“這個處理單元叫水下森林,通過種植沉水植物,讓沉水植物長成水下森林,可以大幅度降低水體氨氮含量,吸收水中的營養鹽,並抑制藻類生長,避免水中富氧化,實現水體生態修復。”生態濕地管理負責人介紹。
“生態濕地項目已經建成運行兩年多,目前每天尾水凈化能力達到6000噸,不但能消化處理鎮污水處理廠每天2000噸的生活污水,還能直接解決桂柳肉鴨企業每天4000噸的生産污水。”劉奇奇介紹,生態濕地項目運行以來,生態效應持續發揮,已成為當地的一張閃亮“名片”。
近年來,固鎮縣湖溝鎮始終堅持走生態優先、環境立鎮、綠色發展之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鎮域經濟社會建設全過程,推進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繪就鄉村振興生態畫卷。聚焦生態環境保護,守護碧水藍天凈土;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整治人居“小環境”,擦亮鄉村“高顏值”,形成了黨員示範引領、群眾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確保環境整治的常態化和長效性。
“綠色生産生活方式不再是城市的專屬,在鄉村已成為廣大群眾生産生活的重要部分。我們將繼續踐行綠色生態理念,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的底色,讓鄉村振興的腳步走得更加堅實。”湖溝鎮黨委書記程強説。
家門口的特色富民産業
小小紅薯苗,致富“新曙光”。在固鎮縣湖溝鎮陳海村,大棚裏的紅薯秧苗已經鬱鬱蔥蔥。
“2018年回鄉創業,發展紅薯特色種植,這幾年紅薯市場行情比較好,去年紅薯畝均收益超過2000元,今年合作社紅薯種植面積能擴大到1000多畝。”在陳波紅薯種植合作社,紅薯種植帶頭人陳波正在育秧大棚裏忙碌着,再過幾天,春紅薯就可以進行大田移栽。
近年來,湖溝鎮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戰略,在陳海村推廣紅薯新品種,推動種植規模化、産業化,提高紅薯品質和産量。村裏整合各類資金190萬元,建設了一座佔地1200平方米的廠房,為種植戶提供紅薯加工交易場所,帶動了周邊鄉村種植紅薯6000多畝。目前,煙薯、西瓜紅、蜜薯等多個特色紅薯品種熱銷長三角地區,小紅薯已成長為助推鄉村振興、增加村民收入的“甜蜜”産業。
産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湖溝鎮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桂柳集團落戶,並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與周邊農戶簽訂養殖收購協議,提供“苗、藥、料”等支持,帶動上千戶農民參與肉鴨養殖。同時依託屠宰廠、飼料廠,在肉鴨屠宰、分割、飼料加工等環節吸納周邊勞動力12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
“紅色文化和綠色産業是湖溝鎮發展的底氣,紅綠交融發展正成為湖溝鎮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未來,我們將全力打好‘紅色+綠色’發展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湖溝鎮黨委書記程強&&。(凌義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