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新型儲能企業憑藉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産業鏈供應鏈拓展新興市場,支撐新型儲能更好“走出去”,為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完善技術標準和體系、建立內外聯動的協作機制,有利於破解技術關、標準關、協作關這“三關”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企業內生動力,加快完善技術標準和行業規範,多渠道搭建對內對外協作交流&&,更好助力新型儲能企業出海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菲 劉宇軒 王默玲 張晨俊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的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制 造基地(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新型儲能市場迎來高速發展期。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儲能裝機容量到2026年將達270GW左右。對於中國新型儲能産業來説,海外市場是“必爭之地”,走出國門、布局海外成為大勢所趨。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安徽、江蘇等地了解到,多家新型儲能企業憑藉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産業鏈供應鏈拓展新興市場,支撐新型儲能更好“走出去”,為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面對日益複雜的海外市場環境,中國新型儲能出海正面臨技術研發競爭加劇、貿易新壁壘、相關標準滯後等挑戰。業內人士&&,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完善技術標準和體系、建立內外聯動的協作機制,有利於破解技術關、標準關、協作關這“三關”。
儲能出海優勢顯著
作為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陽光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抓住轉型風口,堅持國內、國際“兩條腿”走路,公司海外業務快速拓展至哈薩克斯坦、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全球二十多個國家。
“新型儲能市場空間廣闊,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瞄準風光儲氫充融合發展這一新領域,加快核心技術科研攻關,與所在國合作夥伴共同開拓新市場,實現互利互贏。”公司商務總監劉賓説,得益於核心技術優勢和國內完善的産業鏈、供應鏈支撐,海外業務進展順利。
在競逐海外市場過程中,新型儲能企業憑藉技術優勢、産業優勢、布局優勢,在國際市場彰顯出明顯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
從技術路線來看,我國新型儲能行業擁有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固態與半固態電池、鈉離子儲能等多元技術路線,實現多種技術路線百花齊放。
“我國新型儲能技術總體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中國企業為全球提供了性能優質的儲能産品。”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原秘書長劉彥龍説,以鋰電池為例,中國擁有完整的産業鏈、巨大成本以及人才優勢,佔據全球75%以上的市場份額,産業優勢突出。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累計出口數量為39.14億個,同比增長8.1%。
從産業發展來看,多種技術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不同的應用場景,延長了新型儲能産業鏈。
30萬千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建成投産,推動國産化大容量空氣壓縮機等裝備的研發應用,帶動我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鈉離子電池儲能項目落地,進一步深化大型鈉離子儲能電站應用探索;多地建成構網型儲能項目,有效提升新型儲能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能力……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互促,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推陳出新。
“作為能源領域的新質生産力,新型儲能科技含量高、産業鏈條長、涉及環節多。”在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看來,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帶動了相關領域的産業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
從市場布局來看,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新型儲能企業通過調整出口策略、加快技術迭代、拓展新興市場等方式,冷靜謀變、危中尋機。
作為全球戶用儲能的頭部企業,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強化技術創新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在産品端加快鈉離子等新技術的應用拓展。同時,加快全球化布局,與意大利的貿易夥伴共建海外儲能工廠,拓展海外朋友圈。
該公司副總裁宋勁鵬説,儘管海外市場競爭激烈,但是憑藉持續的效能提升和成本優勢,中國的新型儲能産品日益受到海外用戶認可,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了中國力量。
“一些企業貼近海外用戶市場部署生産基地,從産品直接出口到建立海外本土化供應鏈,正成為新的趨勢。”劉彥龍説,新型儲能領域多種技術加速創新迭代,海外儲能市場的博弈更加激烈。長期看,全球儲能市場依然會維持增長態勢。
産業“出海”面臨三大挑戰
在新型儲能企業加速“出海”的同時,行業競爭加劇、貿易新壁壘、産業標準滯後,成為新型儲能産業參與海外競爭面臨的三大挑戰。
全球儲能行業競爭加劇。隨着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各國積極搶佔市場風口。受訪業內人士&&,雖然中國儲能行業具有多重優勢,但是儲能行業的技術迭代創新加快,誰掌握技術先發優勢,決定着誰將在全球市場拔得頭籌。
劉彥龍説,舉個例子,作為下一代能源儲存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固態電池技術成為美國、日本、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技術競爭目標。各國在固態電池的研發、産業化和商業化方面競相發力,都希望能搶佔行業先機,帶動材料、設備製造、系統集成等相關産業鏈、供應鏈發展。
貿易新壁壘掣肘産業出海。業內人士反映,歐盟陸續&&《關鍵原材料法案》《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等産業新政,美國也對我國鋰電池出口加徵關稅,加上新型綠色貿易壁壘加快形成,對我國儲能産業出海形成新掣肘。
劉彥龍説,作為全球主要的儲能市場之一,美國近年來加快建立本土産業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及其相關細則力促鋰電池及其核心材料本地化採購,同時限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
此外,鋰電池産品出口面臨更高的“綠色”門檻。“根據歐盟發布的電池碳足跡核算規則,相關電池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碳足跡管理系統,準確測量和報告碳排放量,但目前我國缺乏完善的碳足跡核算標準,缺少企業的電池碳足跡數據。”業內人士説,隨着儲能産業快速發展,海外市場對於産品安全、低碳環保等要求將越來越高。
標準滯後影響行業高質量發展。受訪企業反映,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需要適應全球市場的新規則、新變化,相關標準的滯後成為制約企業出海的瓶頸,也不利於保障産品質量。
業內人士稱,國內儲能産品在熱失控管理、火災防護等關鍵指標上滯後於國際主流標準,例如歐洲要求儲能系統通過更嚴格的“熱擴散”測試,中國企業出海需重復投入研發和測試資源,無形中削弱其價格競爭力,甚至可能錯失海外招標窗口期。
“儲能電池的安全性關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其産品安全涉及前端的製造、後端的管理系統以及系統集成,需要完善的測試評價標準體系。”劉彥龍説,現行標準體系滯後於産業發展速度,不利於海外市場拓展。
標準滯後也導致競爭無序。出口企業反映,國內廠商無序競爭致電芯價格從2年前的1元/瓦時左右下降到0.4元/瓦時甚至更低。
在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王小強看來,部分出口企業追逐短期利益,無序競爭對中國品牌形象造成衝擊,折射出行業出口標準滯後的短板。
搭建企業出海新通道
圍繞破解新型儲能企業出海難題,受訪業內人士建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企業內生動力,加快完善技術標準和行業規範,多渠道搭建對內對外協作交流&&,更好助力新型儲能企業出海。
聚焦競爭的重點領域,加快技術研發攻關。從關鍵技術和材料的研發來看,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劉彥龍説,在下一代電池技術研發上,美日韓等國正在加快追趕,建議相關部門強化對骨幹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對下一代電池技術、新型材料加大扶持力度,保持儲能産業技術領先優勢。
從企業自身來看,增強內生動力仍是發展硬道理。上海海優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愛民説,一些中小新能源企業應摒棄科技創新的“拿來主義”,不能等待頭部企業的專利和經驗,而應主動轉變觀念,提升技術研發和運營管理能力。
同時,夏愛民建議,未來可把移動儲能和家用儲能相結合,作為儲能産品未來出海的方式之一。相關企業的業務需從單純的戶用光伏發電儲能,轉向綜合儲能解決方案,實現個性化定制生産,不斷拓展國外市場的新空間。
積極應對國外市場變化,完善行業規則體系。從頂層設計來看,相關部門需進一步完善産品安全、低碳環保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和管理體系。
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德榮説,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加快建立新型儲能産品碳排放管理體系,參與全球碳中和規則制定,提升我國在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同時,完善行業生産規範,嚴把出口産品檢測認證關。
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更好凝聚共識和發展規範。天合光能全球營銷總裁楊豹説,相關主管部門應組織行業協會和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管,避免行業“內卷”現象,同時加強專利技術保護,謹防核心技術外流。
對內對外加強協作,為企業組團出海創造條件。儲能電池的一些核心原材料,海外依存度較高,需加強與海外資源國的合作交流,為企業出海創造更好環境。劉彥龍建議,通過構建國際市場交流信息&&,為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信息技術支持和諮詢服務,助力企業精準研判海外市場。
同時,優勢産業“走出去”需要拓寬思路,實現産品出口到技術輸出、海外合作建廠等“多條腿”走路。
夏愛民説,在與國際主流的技術和環保標準接軌的同時,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應相互協作、抱團出海,相關部門、商會、金融機構等方面做好服務,海外國企可通過成立“投資基金”等方式凝聚合力,更好適應海外市場新形勢。
(《瞭望》2025年第1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