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經開區:江淮腹地崛起物流新樞紐-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5 04/03 14:33:27
來源:合肥經開區

合肥經開區:江淮腹地崛起物流新樞紐

字體:

  2024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躍居全國第一。在這份榮耀背後,位於江淮運河畔的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以下簡稱:派河物流園)功不可沒。以“港口+鐵路+倉儲”的創新模式打破內陸出海瓶頸,通過多式聯運進一步提升運輸時效,派河物流園為“安徽智造”鋪設了一條橫跨水、鐵、公的供應鏈高速通道,成為合肥國家級物流樞紐的重要組成、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載體。

  從港口升級到多式聯運

  作為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的核心樞紐,派河港的地理優勢與産業集聚效應形成共振。港口周邊密布着新能源汽車、白色家電、光伏及裝備製造等産業集群,企業從生産線到港口的運輸半徑被壓縮到最小。

  江淮汽車國際公司的車間裏,新下線的電動汽車通過智能化系統直接匹配集裝箱,在港口作業區完成“下線即裝箱”的一站式操作,將原本需要提前三天調運空箱的流程縮短至實時對接。這種高效物流模式,使得企業運輸成本驟降,産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2025年1月,“航通01”輪拉響汽笛,載着330輛新能源汽車首航上海港,標誌着合肥內河滾裝運輸實現零的突破。這艘可承載42輛公路轎運車等效運力的船舶,沿着590公里的江淮運河航道,將“皖車”運輸效率提升40%。水運通道的打通,不僅緩解了陸路運力緊張,更讓合肥製造業與全球市場的連接更加緊密。

  從江淮腹地到蔚藍海洋,合肥派河港通過水、鐵、公多式聯運的有機銜接,將地理樞紐優勢轉化為産業鏈競爭優勢。這座年輕港口不僅重塑着長三角物流版圖,更以每分鐘處理3.6噸貨物的效率,托舉起安徽戰略性新興産業走向世界的雄心。隨着黃金水道上的船舶川流不息,一幅“皖貨通江達海”的壯闊圖景正徐徐展開。

  打通物流“任督二脈”

  港口能力提升的同時,派河物流園的鐵路網絡也在同步延伸——隨着派河物流園鐵路物流基地正式投用,這座綜合性公鐵水聯運貨場將鐵路貨場功能前移至港口,打通了合肥製造業物流運輸的“任督二脈”,2024年發運商品車超17萬輛,集裝箱吞吐量超13萬標箱。

  數據印證着這場物流變革的深度。安徽眾聯多式聯運公司訂單量在鐵路物流基地投用後激增40%,實現了“從單腿跳到雙腿奔跑”的跨越。

  鐵路物流基地和合肥派河港的的發展,離不開配套建設的公共倉儲項目。其中一期項目派河物流園公共物流中心自2023年9月投入運營以來,依託“倉儲+海鐵”聯動資源,通過多式聯運方式實現鐵路與水運、公路的有效銜接。“合肥派河站-寧波舟山港”“合肥派河站-上海蘆潮站”海鐵聯運陸續成功首發,解決製造企業物流運輸“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隨後,鐵海聯運班列發運逐步穩定,不斷挖掘新貨源,提升服務質量,為合肥産品打通了出海新通道。

  政策賦能與模式創新

  在國家級合肥經開區與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兩級”政策加持下,派河物流園通過“區港聯動”機制,自貿試驗區政策紅利與物流樞紐功能深度耦合:海關監管前移、保稅倉儲、出口退稅一站式辦理,讓江淮新能源汽車、京東方面板“出廠即通關”。

  隨着千萬噸級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進,派河物流園正從區域樞紐升級為輻射中西部六省的供應鏈控制中心。而更深層的變革在於模式創新——通過搭建多式聯運信息平台,水、鐵、公運輸計劃可智能匹配,企業物流成本再降10%-15%。

  從江淮運河的航運破局,到鐵路動脈的效率革命,再到智慧倉儲的數字化轉型,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以立體化創新突破地理桎梏,為內陸省份參與全球産業鏈重構提供了“安徽方案”。(李長龍 吳小黎)

【糾錯】 【責任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