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8日報道 據時事社3月16日報道,中國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政府的調查數據顯示,18歲以上人群中,“肥胖”及“超重”比例已超過半數。據估算,到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將攀升至70%左右。
“體重管理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馬上見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持續推進。”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強調。他説:“有些同志體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圍大了,體重也超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慢性病,所以需要專業醫生和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
有媒體發表評論説,體重管理不光是個人小事,也事關國家大事。
報道稱,在中國,預計到2030年,歸因於超重和肥胖的醫療費用將達到4180億元人民幣,佔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0%。
由於青少年的肥胖問題也日益嚴重,政府要求學校每天開設體育課。
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15日報道稱,中國要加強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建設。
決定看心理醫生時,33歲的上海白領周韻(化名)查詢精神衞生中心,才發現能約到的初診號至少要等一個月。
周韻一個多月後確診抑鬱症,開始治療。她告訴《聯合早報》,醫生建議藥物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但心理治療通常要排隊4個月到半年,所以“只能先吃藥”。
在心理醫生嚴重短缺的中國,眾多心理疾病患者面對與周韻相同的處境。根據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中國精神科醫生只有6.4萬人,僅佔醫師數量的1.49%。
今年的中國全國兩會,把完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解決民眾心理健康問題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次提及心理健康,包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精神衞生服務體系”,以及“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兩會期間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列舉了官方今年加強精神衞生服務的多項具體舉措,並設定明確時間線。例如,到今年底,每個地市都能設立一個心理門診或睡眠門診;今年5月1日前,推動全國統一使用12356心理服務援助熱線。
針對精神科醫生緊缺的問題,雷海潮提到,這個專業勞動強度比較大,但在醫療機構中收入待遇不高,因此將通過薪酬制度改革,推動包括精神科在內的短板弱項專業的發展。
重慶市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説,中國社會急劇變遷,給人們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應,但過去這些較少受到關注。
譚剛強説:“更重要的不是在形式上設立心理診所,而是靠社會生態和新的生活方式。生態好了、就業順了以後,容易患病的人就會減少,人的恐慌也會減少。”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認為,社會轉型、經濟轉軌,以及人工智能快速替代人力加劇內卷,在許多層面産生心理焦慮,甚至發展為心理疾病,因此官方&&相關政策“非常及時”,具有針對性。(編譯/劉潔秋)

3月17日,市民(右)在杭州市拱墅區文暉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體重管理門診就診。(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