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規模種養到食材加工,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近年來,績溪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大黃山”建設機遇,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圍繞種養、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持續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進一步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深入推進徽菜全産業鏈現代化建設。
生態為底 好山好水孕育“好食材”
皖南山水孕育的豐富食材,經一代代徽菜高廚妙手烹制,造就了八大菜係之一的徽菜,徽菜之味,根在食材。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生態是最大的優勢。績溪縣大力實施百億現代農業産業培育工程,高質量建設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將徽菜産業鏈延伸至原材料的種植、養殖環節,實現上下游聯動。據了解,該縣徽菜原料種植業類燕竹筍、香菇、山芋、沙地籮卜、南瓜等主導品種已形成規模,年總産量5萬多噸。養殖業重點發展績溪黑豬、小黃牛、土雞鴨鵝、兔子、山羊、石斑魚、石雞等,飼養績溪小黃牛1.6萬頭,生豬年出欄2.5萬頭,年加工火腿5萬多只;年飼養家禽20萬羽,産量300噸。

盛産“二都大米”“板橋香菜”的績溪校頭村。 周羽飏 攝
當前徽菜産業已呈現“一鄉(鎮)一品”區域化布局,集群壯大的加工企業,紛紛向下延伸産業鏈條建設原料基地,瀚徽農業、徽都徽菜、徽和天下等企業採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帶動農戶發展徽菜原料生産,全縣已有30%以上農戶加入各類合作組織,從事徽菜原料種養,徽菜食材源源不斷地經銷到全國各地,重點保障各大城市 “績溪徽菜館”的供給。
傳承為要 名師名廚烹制“好味道”
“一品鍋做法考究,常規有五層,三葷一素,從下到上一層一層碼起來。”中國烹飪大師、徽菜大師、安徽省徽菜非遺傳承人張光順正在給安徽徽廚技師學院的學員們授課。張光順憑藉精湛的廚藝和不懈的努力,從一名普通的廚師成長為全國勞務特色品牌“績溪金徽廚”的形象代言人、安徽省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安徽省勞模工匠工作室領銜人、安徽省首批院校産業教授。

張光順在績溪徽菜美食文化旅游節上現場烹制“千人一品鍋”。 紀雯縷 攝
徽菜産業發展,技藝傳承是重要一環。績溪縣依託安徽徽廚技師學院、市級徽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市級烹飪技能競賽集訓基地等&&,構建“定點培訓+基地建設+技工院校”的徽菜師傅培訓體系,採取“公辦技工院校+社會培訓”聯合培養模式,大力培養“績溪金徽廚”,持續擦亮“績溪金徽廚”美譽度。目前,全縣從事徽廚廚師及餐飲服務行業人員1.6萬人,其中,中國烹飪大師18人、省級徽菜大師78人、省市縣級徽菜非遺傳承人27人、省市縣級徽菜名廚25人,省外勞務輸出徽廚及餐飲從業人員達6000餘人,年創勞務收入20億元以上。
宣傳為先 雙管齊下塑造“好品牌”
從全國布局“績溪徽菜館”到打造原材料“績品”公共品牌,從連續舉辦十屆徽菜美食文化旅游節到實施徽菜“十鄉百碗、千店萬廚”工程,績溪縣以産業鏈布局全鏈品牌戰略推動徽菜産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徽菜産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在21個省市建有100多個銷售網點和物流配送中心,實現農産品到旅游消費品的轉化。聚力打造徽菜徽廚産業“百億工程”,在11個鄉鎮深度挖掘研發傳統特色名菜,繪製“十鄉百碗”美食地圖,發布20套徽菜團體標準,評選命名130道特色美食菜肴、十佳績溪徽菜館。開展“十鄉百碗”“十大徽菜”系列品牌創建工程,完成14家“績溪徽菜館”掛牌運營。開發山珍、飲品等四大系列21個單品品牌,績溪火腿等5個産品成功入選全國地理標誌農産品。

省級“十佳夜游街區”績溪·糸巷喜迎春節。 紀雯縷 攝
績溪縣酒店餐飲烹飪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光順&&:“績溪徽菜美食作為一張經典的地方名片,是績溪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徽文化和宣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大力宣傳推廣績溪美食,注重工匠精神傳承,致力品牌塑造,助力鄉村農業發展,推動農民增收,促進徽菜産業振興。”(汪秀雲 湯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