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恢宏的雜技廣場、熱氣騰騰的地方美食、令人眼花繚亂的非遺演出……走進臨泉縣長官鎮大集廟會,現場鑼鼓震天,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歷經千年風雨洗禮,如今的長官鎮頭頂雜技小鎮之冠,身披非遺研學之衣,薈萃八方美食之鮮,盡顯時代新“潮”。
大集點“靚”冬日景
冬日的周末,又是長官雜技小鎮大集的日子。穿過高大肅穆、雕梁畫棟的“雜技大觀園”牌樓,長官雜技小鎮的主街道上游人如織。大街兩側,統一規格、不同風格的攤點排列兩行,各式各樣的美食、商品等整齊擺放,迎接着南來北往的人們。
在大街一側,一台關於“敬賢愛老”的大戲正在上演,花花綠綠的戲服、感人至深人的情節、優美婉轉的唱腔,引得人們駐足觀看、側耳細聽,不時傳來陣陣掌聲。
在十二生肖館裏,在場的觀眾細心觀賞用金、銀、玉、木、瓷等各種材質製作的十二生肖,了解每套生肖背後的故事,盡情領略生肖文化帶來的啟迪與快樂。
而在街道的另一端,山陜會館前兩株高聳入雲的松樹格外引人注目。風霜在樹榦上刻下了時光深深的年輪,把數百年前長官鎮商賈雲集的勝景又呈現在人們面前。
院裏的銅車馬,五彩的花戲樓,端坐的關公像,都伴着東去的涎河水,滋潤着人們的心靈。
街道長,也不長;歷史遠,也不遠。冬日裏的長官大集帶給人的有溫暖、有感動、也有啟迪。
非遺盛宴“活”人心
長官雜技小鎮因雜技而得名,到小鎮看雜技那可是少不了的重頭戲。雜技廣場上,雜技演員們正在中間的空地上表演古式雜技手法。變臉、噴火、雜耍等輪番上陣,引得叫好聲此起彼伏。
而在旁邊的雜技劇場內,一場場宏大的雜技劇目正在上演,一系列紅色故事與雜技藝術相融合,展現出別樣的舞&效果。
“雜技藝術劇目化是當前雜技産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觀眾的審美。”臨美雜技團團長尹波説,“人們已經看慣了傳統雜技,渴望看到雜技藝術的創新,我們就尊重觀眾的需求,走融合發展的路子。”
當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雜技藝術迎來了新的春天。雜技劇場內,場場爆滿,成為近年來文旅融合發展的“潮”點。
除了雜技,同樣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肘閣抬閣風頭不減。在震耳的鼓點中,肘閣抬閣表演隊伍踏着節奏,沿街進行行進式錶演。大人在下面按步伐走動,小孩兒則扮成劇目裏的人物形象,在上頭翩翩起舞,引得在場群眾追着觀看。
奶茶伴隨好“食”光
在雜技廣場入口處附近,“義祥齋”糕點店前,人頭攢動,絡繹不絕。吸引眾人前來的,是店裏的創新飲品。
“把中式飲品與年輕人的喜好相契合,是我多年的努力方向。雖然也叫‘奶茶’,但已完全是中式飲品的做法,全是綠色健康原料。”“義祥齋”糕點負責人馬仁義&&。
好“食”光少不了臨泉人的“口福”——羊肉湯。無論是店舖,還是臨街攤點,一口碩大的鍋裏,乳白色的羊湯就着騰騰熱氣翻滾着。師傅們手起刀落,將鮮嫩的羊肉切成薄片,加入蔥花、香菜,澆上冒着熱氣的鮮湯,趁熱喝上一口,一股暖流頓時涌上心頭。
喝着涎河水、聽着牧羊曲、吃着中原牧場青草長大的皖臨白山羊,是地道的本地山羊,不腥不膻,鮮嫩多汁,口感上乘。做法上也不追求繁文縟節,只講究刪繁就簡,清水煮,大火熬,小火燉,些許精鹽,配以青菜,就是一道美味佳肴。
趕大集,逛廟會,看雜技,賞美食,長官這座千年古鎮正伴着時代腳步,時時出新意、陣陣泛新“潮”……(趙懷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