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連續3年上榜“中國最佳引才城市”-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12/15 16:43:01
來源:滁州市委宣傳部

滁州連續3年上榜“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字體:

  12月14日,2024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結果公布,滁州連續第3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活動由智聯招聘、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等多家專業機構參與組織評審,從人才吸引力、人才保留率、人才活力等維度進行城市(區)就業大數據分析,評選出“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處於滬寧合人才走廊關鍵節點,滁州市雖享受長三角一體化的紅利,也面臨被先發地區虹吸的難題。

  如何變“人口虹吸”為“人才紅利”,對滁州來説,是現實考卷,亦是發展課題。滁州的答案是:傾一城之心,攬天下英才。

  為了對標長三角先發地區,滁州常態化開展人才政策立改廢釋,先後&&高層次人才25條、大學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補六優化”18條政策等,構建了較為完善的“1+N”人才政策體系。

  滁州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則帶頭扛起第一責任,堅持“雙招雙引”頂格一體部署推進,連續3年聚焦“雙招雙引”召開新春第一會,鮮明人才強市戰略導向。

  同時,滁州堅持黨委&&服務專家制度,常態化開展領導幹部&&服務人才“三送三問三幫扶”活動,上門解決人才“急難愁盼”。今年以來,市縣兩級&&服務各類人才超1萬人,幫助解決難題200余個,舉辦“企業家、高層次人才早餐會”活動11場。

  2024年以來,滁州新引進院士、國家級領軍人才、博士等高層次人才663人,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7萬人,幫助企業招工引才12.6萬人次,新與清華大學、南航等簽訂人才合作協議,累計與吉大、南農等38所高校、協會建立了“人才強市合夥人關係”,共建“工大智谷”、安大滁州研究院等&&,全市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

  “我們和天長市共同實施了數十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自主研發了面向柔性可穿戴設備的大容量、高安全固態鋰電池,已授權發明專利19項。”南京大學天長新材料與能源技術研發中心主任金鐘説。

  如何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滁州的探索,是用“鏈式”思維深化産教研用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聚焦“8+3”新興産業,滁州堅持常態化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校友滁州行”等活動,靶向引進高精尖缺人才,真正做到以産引才、以才促産。

  此外,滁州堅持“請進來、走出去”並舉,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才思路,紮實推進與上海楊浦、徐匯和江蘇南京、蘇州以及長三角人才聯盟城市等交流合作,充分發揮上海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和星耀長三角(上海虹橋)人才會客廳作用,常態化舉辦“星耀滁州·會客虹橋”等活動,吸引更多長三角優秀人才來滁創新創業。

  “我甚至都沒有申請,一筆獎補資金就直接到賬了。”普力斯特測控技術(天長)有限公司總經理牟恒,在入選人才工程後沒幾天就收到短信,原來是一筆款項撥付進入公司賬戶。欣喜之餘,牟恒激動地説:“這筆錢非常及時,正好解了新增生産線資金緊缺的燃眉之急,這也讓我扎根滁州的心更加堅定。”

  打動人才、留住人才,滁州始終信奉好的環境是留住人才的關鍵,持續優化“亭滿意”親商敬才環境,努力營造近悅遠來的養人生態

  滁州市在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人才服務專窗、開設服務專線,整合市直部門50多項服務事項,設立企業“首席服務員”“助創專員”,推行“一站式”服務,開發數字人才服務&&,實現人才服務和人才政策“一窗通辦、一卡通享、一網通兌”。

  與此同時,堅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深化人才政策“四即四享”改革,完善“一卡一網一窗口”服務體系,開發建設“人才碼”,提標升級“亭城英才卡”,建立人才訴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務“一站供給”、人才發展“一幫到底”的服務閉環,讓各類人才在滁州安心創業、舒心生活。

  貸款融資、住房保障……這些事項與人才生活密切相關、備受關注。滁州強化“金融助創+生活安居”支持保障,設立3億元“天使投”基金、5000萬元“人才貸”風險補償資金,建設1.3萬套園區人才公寓,與上海九院、南京鼓樓醫院、安醫附院等優質醫院建成醫聯體,先後引進南京瑯琊路小學、夫子廟小學、蘇州外國語學校等名校在滁設立分校,讓人才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優質的人才生態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所在,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正是對滁州人才強市戰略實施成效的充分肯定。

  從全省第三、全國百強的位次再出發,作為青春之城、活力之城的滁州,也是青年嚮往的魅力之城、逐夢之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成就人才,必將以一城之名,傾一城之力、集一城之情,進一步營造“尊才愛才、惜才重才”的濃厚氛圍,讓人才與滁州彼此成就、共同成長,雙向奔赴、共贏未來。(儲政軒)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