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
11月2日,群山環抱的安徽寧國霞西鎮霞西村秋色斑斕,村口排起了長隊。
不多時,打頭的村民奚臘生美滋滋走了出來,手裏的綠色票據晃得嘩啦啦響。
“拿的什麼?”記者圍了上去。
“林票,這可是安徽第一張!”奚臘生喜不自禁地説,“我把39畝毛竹林流轉給國有林業開發公司,簽25年合同,差不多有14萬元呢。”
“這物件有啥用?”幾位老鄉湊了過來。
“林票相當於給林子定了‘身價’,有了它,交易流轉、抵押貸款,都方便得很!”一旁,寧國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志輝介紹。
“寧國林業資源豐富,但集體山場分散在林農手裏,以前林權流通、山林定價、資源變現都很難,一些林子不怎麼管理,就荒廢了。”吳志輝告訴記者,“林票給林子‘明碼標價’,林地流轉就順了,實現了資源變資産,林農變‘股東’!”
“山林現在成了‘活銀行’,我正打算用林票抵押申請低息貸款,擴种家裏的山核桃哩!”説起未來,奚臘生一臉興奮。
據悉,寧國在安徽探索推出“集體林地+林票”改革,首批試點發行林票71份,涉及面積1000余畝。
(本報記者 常 河)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