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生産原煤十多億噸、發電數千億度,其中外送電量近三分之二……建市60多年來,淮北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着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向何處轉型,成為淮北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對此,該市錨定加快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目標定位,闖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變“一煤獨大”為“多業共興”
實踐中,淮北全力推動“煤電”這一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堅持“延伸煤”“超越煤” ,加快煤炭工業燃料向基礎化工原料、高端工業材料轉變,深化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布局建設零碳智慧物流産業園等重點項目。
近三年,淮北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5.8%,單體規模60萬噸乙醇生産裝置建成投産,平山電廠高效清潔燃煤機組每發一度電僅耗煤249克,成為燃煤發電綠色標杆。
此外,淮北市全力推動“鋁基、化工”兩大特色産業聚鏈成群。陶鋁新材料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先進高分子結構材料兩大省級重大新興産業基地蓬勃發展,先後培育引進中基電池箔、國軒象鋁、銀邦新材料等為代表的一批“鏈主”企業。今年1至9月,淮北市鋁基、化工産業鏈産值分別同比增長38.9%、10.7%,正朝着“千億級”産業板塊加速邁進。
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四大新興産業集群成勢。淮北市積極搶佔産業發展“新賽道”,加強研究謀劃,實行專班推進,集聚了奇瑞高速電摩、翌光科技、中清光伏太陽能電池生産及組件等為代表的優質項目,近三年,全市戰新産業産值年均增長18.05%,前景可待、未來可期。
變“起跑跟跑”為“並跑領跑”
近年來,淮北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功創建省級創新型城市,孕育了陶鋁新材料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技術、企業和高科技項目, 聚焦三個方面持續用力。
打造高能級創新&&,投資15.2億元建成投用集科技創新、企業服務、人力資源、大數據、政務商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市科創中心。創建“綠色和精準合成化學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創新&&;華潤金蟾藥業“中藥配方顆粒”重點實驗室、理士新能源院士工作站等88個省級創新&&,今年1至9月全市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8%。
推進高技術成果轉化。先後與中國科大、上海交大、安徽大學、大連化物所等大院大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高標準建設臨渙化工園區中試基地。近三年實施産學研合作項目930項,完成企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384.95億元,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47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547家。
如今的淮北,從“吃資源飯”到“打創新牌”,向高而攀、向新而進、向綠而行,“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鬱的創新生態正加速形成。
變“黑灰煤城”為“湖上美城”
許多初來淮北的外地朋友,都會驚嘆於一座北方工礦城市,竟會擁有如此秀美的山水風光。
近年來,淮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探索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先後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華環境優秀獎等多個“國字號”榮譽。
為治理因煤炭開採導致的土地沉陷,淮北市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深改湖、淺造田、不深不淺種藕蓮”“穩建廠、沉修路、半穩半沉種上樹”的治理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60多億元,治理採煤沉陷區20余萬畝,打造綠金湖、朔西湖、圓夢島等眾多湖泊濕地、濱湖公園,治理成效獲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充分肯定,治理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昔日煤城形象的真實寫照。如今之淮北,開門見綠、移步皆景,“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生態風貌,已經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寶貴的資源財富。(吳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