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軍校錄取人數由去年的20人增至51人,錄取平均成績達603.5分。
今年9月,野寨中學被評為全國教育工作先進集體。
這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中學?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
一
青山隱隱,竹木蔥蘢,一走進野中校園內,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抗戰烈士墓,碑文上介紹,985位抗戰英烈長眠在這裡已經82年。
莊嚴肅穆的忠烈祠內,不斷有人前來憑吊,刻着每一位烈士英名的石雕,講述着一個個抗戰英雄的故事。
半山腰上,是野中博物館,裏面珍藏着一件件抗戰實物,范苑聲、烏以風等先輩的手稿和信札,還在靜靜講述着80年前的往事。
今天,這裡的烈士陵園已成為國家級抗戰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校長徐漢夫在這所中學工作了整整40年,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講起野中的初創歷史,思緒被帶回到烽火歲月。
抗戰期間,天柱山一帶駐防中國陸軍176師、138師、第11遊擊縱隊。為表彰176師陣亡將士,弘揚他們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安徽桐城、懷寧、太湖、宿松、望江、潛山、霍山、無為、廬江及湖北英山、黃梅、廣濟、蘄春等地民眾捐資修建烈士公墓。後來,985具烈士遺骨被收葬於天柱山腳野人寨三祖寺附近的青山之上。
為撫養烈士遺孤,激勵後人,同時為了護養公墓,潛山有識之士取“景仰忠烈”之意,在此創辦了“安徽省私立景忠中學”——野寨中學的前身,如今已是安徽省重點示範中學。愛國精神在這裡得以弘揚,從軍報國的種子從這裡撒向四面八方。
從那時起,景忠成人,精忠報國,融入代代野中學子的血脈,攜筆從戎的種子發了芽。
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985位抗戰先烈英魂,激勵着野中莘莘學子。
野中人用好這一獨特的思政課堂。他們在原有墓陵基礎上,又先後建成潛山抗戰先烈浮雕、潛山抗戰紀念館和抗戰烈士浮雕墻。每年新生入校,第一堂課都是到這裡緬懷先烈,告慰英靈。
近年來,在各方面大力支持幫助下,學校專門設立“長城獎學金”,重獎和資助報考軍校的學生。今年,該校759名學生參加高考,161人主動報考軍校,51人被20所軍校錄取。報考和錄取軍校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雙胞胎兄弟吳躍飛、王書廷,今年同時從野中考上空軍工程大學,在潛山傳為美談。
三
一方山水一方人。 野中人的國防情懷,深植於薪火相傳的“紅源潛山”。
潛山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百年來,潛山土地上留下許許多多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目前,全市擁有335處革命遺址,位居皖西各縣前列,遍佈每一個鄉鎮。革命文化哺育一代代潛山兒女擁軍支前,也給野中學子注入報國從軍無尚光榮的價值追求。
每年的清明和國慶,野中都要組織師生到潛山烈士陵園憑吊先烈,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潛山市委市政府注重挖掘紅色資源,修繕一新的2萬多平方米的烈士陵園內,烈士紀念塔、英雄群雕以及鐫刻了911名烈士姓名的英雄墻和紀念亭,矗立起潛山人民的信仰高地。
陵園內,新建的潛山革命歷史陳列館,是野中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館內展陳着黨領導的潛山六次起義事跡,用各種實物圖片講述了紅25軍、紅27軍、紅28軍、紅軍潛山獨立師、新四軍第四支隊和後方醫院在潛山開展武裝鬥爭的英雄故事。余大化、王效亭、鄭志堂等12位中共潛山縣委書記,9年時間前仆後繼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深深打動和激勵着無數潛山學子。
為了講好先烈故事,潛山軍人事務局四處徵集烈士遺物,深挖革命史料,完善英烈名錄,組織力量編寫《潛山紅色故事》《潛山烈士事跡彙編》《魂到天柱》等。
近年來,潛山市先後&&《潛山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實施細則》《軍人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辦法》,同時建立現役軍人立功受獎獎勵機制,重獎立功受獎官兵。
(劉漢迪 葉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