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招雙引”:幹字當頭的“第一戰場”-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10/22 08:22:21
來源:安徽日報

“雙招雙引”:幹字當頭的“第一戰場”

字體:

  如果要評出這幾年安徽經濟領域的關鍵詞,“雙招雙引”這四個字必然排在前列。

  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這個各地都在拼的常規動作,也在激烈競爭中成為困擾許多地區的難題。可在安徽,卻有一套高效的特色打法,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成果。

  成果,反映在經濟數據上。2022年、2023年全省招引項目總數,連續兩年超越萬個大關,計劃總投資分別超過7萬億元、5萬億元。

  成果,反映在産業結構上。安徽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由2020年的43.8%提升到2023年的49.1%。

  成果,還反映在企業家口碑上。近三年投資客商對安徽營商環境總體評價滿意率持續攀升。有企業家&&:“錯過浦東、錯過深圳,現在決不能錯過安徽。”

  那麼,安徽因何而變?

  幹字當頭、眾志成城、識勢順勢。安徽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新興産業培育發展全力實施“雙招雙引”,緊盯産業形勢、找準自身優勢、發起招引攻勢,將“雙招雙引”作為眾志成城拼經濟的關鍵抓手。

  越發展,越有好口碑。

  好口碑,也正在成就當前安徽優質項目搶灘布局、資源要素加速集聚、産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質生産力蓬勃壯大的發展勝勢。

  “第一戰場”

  2021年2月,安徽省兩會第一次提出“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

  顧名思義,“第一戰場”標誌着這項工作成為全省謀發展、抓項目、拼經濟的關鍵要事。

  為什麼要把“雙招雙引”作為“第一戰場”?從發展格局上看,資本和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全力招引資本與人才,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優化經濟結構,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重要抓手。

  從宏觀經濟上來看,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其中投資對經濟增長有着較強帶動力,尤其是大項目的上馬,可直接帶來可觀的産值、稅收、就業等。

  2021年6月,安徽首次召開“雙招雙引”工作人員座談會;2021年9月,首次召開十大新興産業推進組全體會議……一場場“雙招雙引”新“攻勢”在安徽打響,有安徽特色的標誌性打法日漸清晰,經濟發展有了更加強勁的引擎。

  在十大新興産業推進組第一次全體會上,與會人員人手一本小冊子——“十大新興産業‘雙招雙引’指引目錄”,內容簡潔又專業。

  這也是安徽首次多層面呈現完整的産業鏈圖譜,對全球範圍內的頭部企業、核心技術、高端人才團隊均畫出了重點,讓各小組按圖索驥,充分了解“是什麼、幹什麼、怎麼幹”。

  在推進“雙招雙引”中,安徽明確提出“頂格戰法”。

  項目和招商,由最終“拍板”的人從一開始就直接負責,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

  善弈者謀勢。在安徽,幾年來,“雙招雙引”熱潮加速涌動。

  從立項審批到建成投産,一個個拔地而起的大項目漸漸成為當地的“大廠”,更成為盤活區域經濟的“實力擔當”。

  抓住大項目,抓住投資,就相當於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經濟工作的全鏈條。

  投資從哪來?“雙招雙引”就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雙招雙引”給安徽帶來的,是實打實的經濟碩果。

  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專門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2021年至2023年,“雙招雙引”拉高全省生産總值分別達3700億元、4900億元和5800億元,每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在1個百分點左右。

  “授人以漁場”

  今年9月底,位於合肥的企業晶合集成發布公告稱,擬引入農銀投資、工融金投等外部投資者共同對全資子公司皖芯集成進行增資,金額為人民幣95.5億元。

  有行業人士稱,如此大手筆融資既令人驚嘆,也鼓舞人心。

  2015年,合肥市政府為了布局顯示驅動芯片,招商引進晶合集成,如今,它已崛起為一家全球顯示驅動芯片代工龍頭。隨着汽車芯片浪潮興起,晶合集成又承擔起安徽省汽車芯片製造中心的重任。

  這些年,在資本圈,合肥成了“熱詞”。網友曾給予它“最牛風投城市”讚譽。很多知名創業投資(VC)和私募股權投資(PE)機構都組團來過合肥。

  合肥之所以成功,就是善於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在招商上通過國有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三方發力,建立了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還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資本支撐。形象來説,是為資本扮演科技創新的“總導演”。

  比如,産業界、投資界津津樂道的合肥引進京東方、蔚來等經典案例,背後有一套“龍頭+配套”的打法。

  “龍頭+配套”打法,即引進一個在産業鏈上居於“鏈主”地位的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紛至沓來,進而形成産業集群。比如,京東方自身在合肥累計投資近千億元的同時,更帶動驅動芯片、基板玻璃、關鍵材料、高純化學品、偏光片等上下游企業超百家集聚,形成“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産業鏈布局。

  類似的故事正在汽車行業續寫。

  汽車零部件數量以萬計。為加強生産協同性、降本增效,零部件企業往往跟着整車廠跑。産能巨大的整車工廠周邊,都會聚集大量零部件企業。大眾安徽吸引了38家供應商落地合肥,蔚來汽車已有120余家供應商在安徽布局。

  從具體打法上升到理念層面,“龍頭+配套”“基地+基金”其實是一種生態化思維。

  優質的産業生態,是集聚産業、催生創新的土壤。哪生態好、環境優,資源就流向哪,産業就集聚到哪,發展制高點就轉移到哪。

  安徽以“四鏈”深度融合厚植産業生態,通過完善的産業鏈配套、強力的創新鏈支撐、豐富的人才鏈供給、充沛的資金鏈扶持,進一步形成對産業資源的磁聚效應。

  “四鏈融合”、共生共享的産業生態,不僅“授人以漁”,甚至“授人以漁場”,讓安徽成為一個活力噴薄、夢想花開的地方。

  “到安徽去”

  三年來,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一幕幕故事,每天都在安徽上演。

  2023年2月,一家來自土耳其的全球知名船舶服務技術公司與阜南縣簽約,投資102億元的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研發生産項目落戶於此。

  國際大企業投資百億元到安徽的一個縣?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這家土耳其企業——紐龍船舶集團總裁努曼道出了原因:“這裡的政府工作人員十分懂企業、值得信任,交往越深,越覺得這裡營商環境優越,堅定了集團投資的決心。”

  哪有什麼投資奇蹟,只不過是有人在默默努力,擦亮了營商環境招牌。

  阜南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研發生産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奠基僅用時50多天。而在2022年,阜南縣曾引進的比亞迪項目同樣刷新辦事速度,從簽約到開工僅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百億元項目“當年洽談、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産”。

  又好又快,安徽努力使之成為現實。

  伴隨着一套套高效打法,安徽的項目由簽約到開工平均時長減少一半,2021年至2023年分別為287天、204天、150天;由開工到投産縮短7個月,從2021年的16個月減少到2023年的9個月;由投産到上規縮短2個多月,2023年為183天,較2021年、2022年分別縮短74天和70天。近兩年更是有1106個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産,跑出項目招引“加速度”。

  全國工商聯調查顯示,安徽營商環境得分在全國位次由2021年第16名提升至第8名,去年還首次獲評“前10最佳口碑省份”,進入得分、口碑“雙十”時代。據統計,近三年投資客商對安徽營商環境總體評價滿意率高位攀升:2021年為97.7%,2022年上升至98.3%,2023年達到98.5%。

  像紐龍船舶這樣的百億元項目的“名場面”,在安徽也不算稀罕。

  這三年,安徽項目投資跨越式增長,項目質量突破式提升,項目能級跳躍式發展。

  據統計,2022年、2023年全省招引項目總數,連續兩年突破萬個大關,計劃總投資分別超過7萬億元和5萬億元。

  落戶安徽的50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2021年只有5個,2022年、2023年跳漲至56個和53個,帶動全省製造業投資在近兩年連續保持18%以上的增長。

  項目數量和能級的躍升,也帶來信貸規模的同步快速增長。近兩年,全省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5.3%、15.8%,增速連續居全國第1位。

  不僅僅是資本,安徽也成為人才的“強磁場”。

  對於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白明峰博士來説,安徽是一片“養人”的沃土。他在這裡,從零職稱到正高級職稱,只用了1個月左右時間。

  在深化職稱評審制度改革方面,安徽破除人才發展障礙,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積極向用人主體授權。“不拘一格選用人才”,激活了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數據顯示,2023年,安徽各類人才總量達1272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03.3萬人、技能人才724.4萬人,較2021年分別增加51.9萬人、112.4萬人;凈流入約24萬名大學生,應屆高校畢業生留皖率74.2%,創歷史新高。

  “到安徽去”正在成為一種現象和趨勢,天下英才聚江淮的生動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無數經濟專家都在致力於研究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密鑰,寄希望於發掘出可供學習借鑒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樣本價值”。

  其實,哪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各地的發展實際不同、産業背景有別、所處形勢各異,“樣本意義”多是經濟發展的“術”,核心之“道”在於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對“勢”的遵循與探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大勢下,安徽因勢而謀、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緊扣“雙招雙引”這個關鍵,用系統、創新、專業、&&和生態的思維起勢、謀勢,形成一套具有“安徽特色”的手法步法打法,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這,或許正是安徽“雙招雙引”的制勝之道。(記者 王弘毅)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