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滁州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認真落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深化村企聯建,引導企業將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注入鄉村,推動鄉村將資産、資源、生態等要素融入企業,培育打造鄉村“共富工坊”,促進村民就業增收,激活鄉村産業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供需對接
架起鄉村“致富橋”
一排排廠房有序排列、一台&紡織機隆隆作響、一輛輛運輸車來回穿梭……滁州市定遠縣張橋輕紡産業園內,生産一片繁忙。然而,園區裏很難見到廢舊包裝和廢絲廢料。
原來,在張橋鎮黨委牽頭下,鎮內16個村(社區)與園區主導企業滁州市千絲露紡織公司合作,共同出資成立千橋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打造“共富工坊”,通過回收園區生産過程中的廢棄包裝、邊角料,進行再利用、再出售,既解決了園區環境問題,又帶動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
“目前,公司年産值達4000余萬元,帶動周邊20多位村民穩定就業,預計今年村均分紅超10萬元。”千橋公司董事長、張橋鎮楊店村黨總支書記陳雲告訴記者。
近年來,滁州市制定深化村企聯建、打造“共富工坊”實施方案,按照“黨建引領、需求對接、産業互補、互促共贏”原則,逐村逐企開展分析研判,推動建立村級“供給清單”和企業“需求清單”,鼓勵有産業基礎、有生産需求、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參與“共富工坊”建設。包括定遠縣張橋鎮在內,滁州市今年首批試點建設30個“共富工坊”。
瓜蔞基地、主題民宿、自然課堂……一批網紅打卡點,帶火了定遠縣西卅店鎮青山村。依託周邊500畝瓜蔞産業,青山村與結對共建企業恒嘉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瓜蔞部落農文旅有限公司,打造涵蓋瓜蔞種植基地、瓜蔞籽深加工廠、助農直播間、童趣樂園、休閒民宿等特色項目的“瓜蔞部落”,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帶動周邊30余戶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約3萬元。
公司CEO、返鄉創業“新農人”楊智告訴記者,“瓜蔞部落”自開園以來,節假日期間日接待游客2000餘人次,年經營性收入700余萬元。企業發展了,村裏也富了,農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因地制宜
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明光市橋頭鎮漢塘村與明光市鑫燁製衣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定向招工型“共富工坊”——安徽漢唐紡織有限公司,村裏出廠房、出勞力,企業出設備、出技術,雙方共同拓展市場,利潤按比例分成。公司成立以來,已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幫助10名脫貧戶就近就業,助力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
滁州市堅持因地制宜育“工坊”,採取“標準化+差異化”發展方式,明確“有固定場地、産業項目、從業人員,能帶動集體增富、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三有三帶”建設要求,依託村級就業車間、標準廠房、強村公司等,通過來料加工、産業服務、定向招工、電商直播、農旅融合等模式,培育差異化、特色化工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省際毗鄰地區,跨界一體化發展是機遇。毗鄰街道,怎樣探索共富新模式?來安縣汊河鎮以“頂山—汊河、盤城—汊河”結對共建為契機,深化所轄村與江北新區所轄社區結對建設發展,將本地汊河蓮藕汁、蓮子露、汊河牛肉、蟹黃湯包等特色産品在南京盤城葡萄節農産品專場推介會上進行推介,進一步拓寬農副産品銷售渠道,提升産品知名度。同時在汊河鎮相官村電商服務中心,開設“江北新區産品”專窗,銷售江北新區農副産品。
“産業共謀、項目共建、産品共銷。”汊河鎮黨委書記馮勁告訴記者,在與南京江北新區毗鄰街道深度融合中,汊河鎮主動對接、服務,找準契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模式,有力提升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汊河鎮相官村還積極引入聽溪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利用村裏閒置資産和企業聯合打造電商直播型“共富工坊”,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制定標準,指導農戶生産,運用網上&&銷售,實現産、銷、加工、倉儲、運輸為一體的農産品閉環産業鏈。目前,通過“互聯網+農場+合作社+農民”銷售模式,已有200余種農副産品銷往滁州、南京兩地,銷售額超1500萬元。
“我們和村裏聯合打造‘共富工坊’,不僅帶動了周邊農副産品銷售,增加了農民收入,也豐富了我們的産品種類,擴大了我們的市場份額。”聽溪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成江深有感觸地説。
政策扶持
“小工坊”釋放“大能量”
天長市汊澗鎮是遠近聞名的食品小鎮,作為該鎮農業大村的張營村,如何變“産業優勢”為“發展勝勢”?該村的辦法是通過黨組織領辦實體公司,以土地、資金入股形式,與本村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建産業服務型“共富工坊”。
工坊成立以來,市縣鄉三級聯動,以鄉村産業發展服務團技術指導“富腦袋”、以200萬元的黨建引領信用村低息貸款助力經營“富口袋”,主動鏈結安徽科技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和揚州大學等院校師資資源,變工坊為研學基地,定期開展人才培育、技能培訓。同時,工坊採取“村集體+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與附近的糧食加工企業發展訂單農業近萬畝,季節性用工30餘人,村集體年增收近20萬元。
為擴大共富效應,村企還聯合成立“田園工坊”黨支部,組建先鋒助農團,免費向周邊農戶普及水稻種植、農機實用技術,幫助發展漁光互補、稻鴨共養、稻蝦連作等立體農業,村集體年增收6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1.2萬元。
“我和愛人因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家庭收入不高。村裏讓共富工坊産業服務團專家上門指導,幫助我利用流轉過來的20畝地發展蝦稻連作,家庭年收入由原先1萬多元增至4萬多元。”村民張銀和對記者説。
為了讓“小”工坊激發“大”能量,滁州市積極統籌各方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在項目謀劃、資金支持、金融服務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在産業發展、人才培養、鄉村旅游等方面予以培育指導。
在“共富工坊”的帶動下,一幅幅共同奮鬥致富、共創美好生活的圖景正在皖東大地加速形成。
如今,“共富工坊”建設已納入滁州縣鄉村三級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的重要內容,明確鄉鎮黨委作為運行保障主體,由1名班子成員作為幫扶聯絡人,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工坊召集人,協調資金項目、産業政策、公共服務等要素。
截至目前,滁州各地各部門已幫助“共富工坊”協調項目資金280多萬元,市縣鄉開展會商、組織培訓20余場次,一系列政策舉措正推動“共富工坊”邁入規範化良性發展軌道,有效盤活農村閒置資産資源,持續放大“家門口”的共富效應。(記者 羅寶 本報通訊員 張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