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安徽淮河以南出梅;梅雨期全省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三多
暴雨、大風、強對流……今年的梅雨季似乎格外“暴力”,安徽部分地區好像一直“泡”在雨裏。今年安徽的梅雨雨量有多大?梅雨期有哪些特點?7月15日,記者從省氣象&獲悉,安徽省淮河以南出梅,梅雨期長度26天,與常年基本持平,梅雨強度為“偏強”等級。
平均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第三多
6月19日,安徽正式入梅。這一入梅時間,較常年(6月15日)偏晚4天。
7月15日,安徽淮河以南出梅,較常年(7月12日)偏晚3天;梅雨期長度26天,與常年基本持平,梅雨強度為“偏強”等級。
據悉,今年安徽梅雨期出現12輪強降水過程,雨帶南北擺動,7月4日以前6次過程雨區主要位於沿江江南,7月4日至6日及9日雨區位於淮河以北,9日後的4次過程位於淮河以南。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覆蓋範圍佔全省面積的75.0%,其中超過400毫米的佔全省面積的56.4%,大別山區和江南南部278個站超過800毫米(佔6.5%)。
不僅強降水覆蓋範圍廣,而且累計雨量大。氣象專家介紹,梅雨期全省平均降水量441.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85%,排1961年以來第3位,少於1996年、2016年。沿江江南、江淮之間平均降水量分別為590.0毫米(偏多106%)和401.2毫米(偏多92%),分列第5位和第3位;沿淮淮北平均降水量239.9毫米(偏多28%)。
數據顯示,全國共有7個國家氣象站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前5位在安徽,最大黃山光明頂1060.7毫米。全國共有13個區域氣象站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前12位在安徽,最大歙縣昱嶺關1292.7毫米。
此外,暴雨日數多、極端性強。淮河以南平均暴雨日數4.1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其中屯溪和黃山光明頂達8天。特大暴雨67站次,其中6月20日52個(51個在黃山市),7月13日11個(8個在銅陵市),最大黃山市奕棋站(405.7毫米)。屯溪(308.3毫米)、休寧(258.4毫米)和歙縣(239.1毫米)3個國家站突破本站歷史極值,屯溪為首次出現特大暴雨。
有134個站最大小時雨強超過60毫米,8個站超過90毫米,最大宿松復興高屯站107.4毫米(7月2日5時)。合肥以南有24個站突破本地國家站歷史極值。沿江江南暴雨綜合強度達最高“特強”等級,位列歷史第2位。
主雨帶北抬至淮北地區
出梅之後,是不是意味着強降雨將告一段落呢?
氣象專家提醒,出梅後我省淮北地區仍處於雨季中,可能出現局地強降水。同時,7月至9月也是颱風活躍期。建議防範颱風、雷電、局地強降水、短時雷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對我省造成的危害。
據悉,7月15日,全省有分散性降水,沿淮淮北地區降水明顯,部分地區暴雨,局部大暴雨。省氣象&預報,7月15日起主雨帶北抬至淮北地區,未來一週沿淮淮北地區多陣雨或雷雨,淮河以南以多雲到晴天氣為主,其中16日至17日淮北地區北部有大雨到暴雨;18日至20日沿淮淮北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21日至23日淮北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
具體來看,16日,沿淮淮北地區陰天有中等陣雨或雷雨,北部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淮河以南多雲有時陰天,大別山區有陣雨或雷雨。17日,沿淮淮北地區陰天有中等陣雨或雷雨,北部有大雨,局部暴雨;淮河以南多雲有時陰天。18日至19日,沿淮淮北地區陰天到多雲,大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部分地區中到大雨;淮河以南多雲到晴天,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局部地區午後有短時雷陣雨。
從更長期來看,省氣象&預計,7月25日至8月31日,全省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一至三成。全省有3次降水過程,出現在7月29日至31日、8月4日至6日和8月12日至14日。
晴熱高溫天氣即將“接棒”
俗話説“熱在三伏”,7月15日開始,我國正式進入長達40天的“三伏天”,這意味着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
“三伏”是按農曆計算,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干支紀日法中帶“庚”的日子稱為“庚日”)為“入伏”,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為“出伏”。“頭伏”和“末伏”的長度是固定的,均為10天。“中伏”長度則由立秋節氣與其後首個庚日之間的間隔決定,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今年7月15日入伏,8月23日出伏,共計40天。
今年“頭伏”期間,安徽的“熱度”將會如何?
省氣象&預報顯示,16日開始淮河以南有晴熱高溫天氣。16日江南、17日至21日淮河以南、22日至24日全省將普遍出現35℃以上晴熱高溫天氣。
從更長期來看,預計7月25日至8月31日,江北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5℃~1℃,沿江江南偏高1℃~1.5℃。全省最高氣溫37℃~39℃;高溫日數接近常年;主要有2次高溫過程,出現在8月7日至10日和8月18日至22日。
出梅即入伏,此時雨帶北移,長江中下游一帶通常會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天氣晴朗少雲,容易出現高溫天氣。氣象專家提醒,出梅後我省進入盛夏晴熱天氣,相關部門需做好城市用電、用水的調度工作;衞生防疫部門需做好防範食物中毒、高溫中暑及併發癥的應急處置工作;戶外作業者要加強防暑降溫措施。
記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