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新能源汽車産業布局中,明確提出構建“合肥—蕪湖”雙核聯動、其他市多點支撐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其中,皖北地區不可或缺。
作為農業和傳統工業區,皖北能否抓住機遇,在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乘勢而起,為皖北全面振興提供強勁動能,成為全省汽車“首位産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從輕量化到動力電池,從增程器到熱管理系統,這兩年,皖北地區發揮後發優勢,不走亦步亦趨的漫長追趕之路,抓好新型工業化,錨定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産業不動搖,加快形成並發展新質生産力。
換了新打法,皖北不斷突破産業發展“天花板”——如今,皖北地區集聚汽車産業鏈企業近千家,省內外整車企業的一級供應商106家。今年1月至2月,皖北地區汽車産業鏈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平均增速達27.4%,比全省快3.9個百分點。與2023年相比,皖北地區汽車産業鏈規上工業企業數、營業收入佔全省比重均提高1.1個百分點。
在新賽道上,皖北不僅“能”,而且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戰略謀劃開新局
——首位産業,藍圖變實景
1月2日邀請來鳳&、4日赴上海接洽、5日擬合作協議初稿……9日簽約。
雖已過去一年半時間, 淮南市鳳&縣招商服務中心主任吳向韶仍對2023年初的一次招商記憶猶新。吳向韶掰着手指頭,一天天數招商進展,數到第八個手指頭時,他説:“從首次見面到項目簽約只用了8天,創淮南市招商速度第一。”
從簽約到首批産品量産,也僅過去了8個月。是什麼項目,讓鳳&縣如此青睞有加、快馬加鞭?
“外地人對鳳&的印象大多是煤和電。全縣年發電200億度,有‘火力三峽’之稱。”吳向韶説,然而在轉型發展中,煤電卻成了“雙刃劍”。
為了擺脫對煤電的過度依賴,從2022年起,鳳&縣將“三新兩精”確定為主導産業,其中一個“新”就是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産業。
“2022年,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競爭激烈,有些零部件企業已暴露出競爭力不足、科技含量較低、市場佔有率不高的問題。”吳向韶説,鳳&縣委、縣政府在戰略謀劃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時,就將目光盯在該行業的“核心”——科技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
鳳&要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産業上打開新局面,就要盡可能超前布局,盯住一流企業招商。
2022年底,鳳&縣獲得消息: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要在全國布局若干零部件基地,其中一個已落戶桐城。之後的故事,就是吳向韶所説的,用8天時間刷新了淮南市招商速度。
2023年1月15日,合眾新能源汽車公司在鳳&縣成立全資子公司——浩智增程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專注於增程油電轉化系統,增程熱泵總成及智能座艙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當年9月15日,增程産線量産;12月底,首套熱泵下線。
增程器是增程式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之一,不直接給汽車提供動力,而是在電池虧電時,通過消耗燃油給電池充電,從而增加汽車續航,也就是車主口中的“可油可電”。
“合眾熱銷車型哪吒L搭載的增程器,全部産自鳳&。”浩智公司生産計劃高級經理李季告訴記者,今年4月哪吒L上市,5月銷量翻番,隨着銷量走高,浩智的增程器産能也在不斷攀升。
浩智公司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已具備15萬套增程器和30萬套熱管理系統的生産能力,三期建成並完全投産後,年産值可達135億元。
鳳&縣的新能源汽車零配件産業從無到有,一鳴驚人。
兩年前,鳳&縣經過市場調研,認為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不僅不是過渡産品,在北方地區還大有市場。於是,總部位於常州的坤泰車輛系統(常州)股份有限公司,進入鳳&縣“核心零部件産業”招商視野。
2019年,坤泰公司自研的智混DHT系統問世,其與奇瑞汽車合作,裝配在一款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上。而坤泰落戶鳳&,就與奇瑞有關。
“奇瑞在蕪湖和河南開封有生産基地,鳳&正好居中,方便兩頭兼顧。”坤泰公司副總經理戎天如説,公司研發的智混DHT系統是一款二擋混動變速器,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全新雙電機架構。2022年8月,鳳&縣國企州來控股集團與坤泰(常州)公司共同投資36億元,成立安徽坤泰車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兩年的發展,除奇瑞外,一汽、上汽通用五菱也成為安徽坤泰的合作夥伴。
“鳳&選擇浩智與坤泰,靠的是‘手藝’,不是‘手氣’。”吳向韶介紹,向外,縣裏努力推動兩家公司與江淮汽車開展合作,讓鳳&的零配件産業深度融入合肥、蕪湖的整車産業鏈中;向內,則以兩大零部件企業為龍頭,帶動傳統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打造百億産業集群。
皖北各市持續擴容關鍵領域零部件産業,在全省做大做強汽車“皖軍”的戰略擘畫中,全面提升産業鏈、供應鏈水平,打造零部件産業的“皖北軍團”,讓藍圖變實景。
大展所長闖新路
——資源轉化,優勢變勝勢
從淮南到淮北,都曾離不開“一塊煤”。如今,在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産業“新賽道”上,兩淮都在變。
早在20世紀70年代,濉溪縣便有了電解鋁車間,從彼時用土模具生産鋁勺、鋁鍋鏟、鋁蒸籠到21世紀初生産鋁合金門窗,受生産條件和科研水平所限,淮北市鋁産業一直在低端徘徊。
“那時的淮北鋁製品行業雖然落後,卻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這些人才或進入改制後的新企業,或合夥創辦了其他企業,為後來鋁産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人才基礎。”淮北市發展改革委四級調研員馬曉東告訴記者,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時,人才和資源的優勢正在轉變為新賽道上的勝勢。
20年前,張宏所在的一家鋁業國企改制,他接手了一批設備和廠房,帶着300多名下崗工人艱苦創業,繼續從事鋁製品行業。到2009年,張宏帶領團隊創辦了銀豐鋁業、津奧鋁業等5家鋁業企業。
淮北的鋁,註定要與新能源汽車結緣。
新能源汽車從誕生之初,就面臨一個技術性問題——增加續航。如何給新能源汽車“減肥”,解決車主“續航焦慮”,成為各大新能源車企的技術革新方向。
2020年,工信部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提出中期以形成輕質合金應用體系為方向,遠期形成多材料混合應用體系為目標,實現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當年,張宏抓住機遇,與國軒控股集團合作,在淮北成立安徽國軒象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國軒象鋁已成為奇瑞、江淮、長安、上汽、合眾、廣汽等車企的供應商,提供電池包、白車身等鋁制零配件。
乘着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的風口,淮北眾多鋁業企業在轉型發展的同時,通過科技賦能,促進産業以“新”提質。
“我們與上海交通大學王浩偉教授團隊合作,將陶鋁新材料應用於汽車輕量化,在現有産品上再減重10%以上。”在淮北高新區的安徽相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大璐告訴記者,企業緊跟汽車輕量化發展大趨勢,將新能源汽車電池托盤作為公司主打産品,兼顧鋁合金防撞梁、端板、門檻等産品。該公司目前已經與中航鋰電、廣汽、上汽、吉利、孚能等公司開展深度合作。
除了減重,鋁還用於製作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關鍵材料——電池箔。
在濉溪經濟開發區,安徽中基電池箔科技有限公司的8條鋁箔生産線開足馬力,生産來自寧德時代、欣旺達、國軒高科等國內頭部電池企業的訂單。2023年,企業實現産值17億元。
“電池箔相當於‘面皮’,三元鋰或磷酸鐵鋰是抹在面皮上的‘餡料’,做成的‘卷餅’是電池。”中基公司總經理助理韓首業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解釋電池箔的作用。與一般地面上的機械不同,生産電池箔的機械有兩層樓高,地下還要挖出兩三米深存放油庫。
通過類似捍麵杖的工作輥反復滾動擠壓,7毫米厚的鋁片被壓製成12微米至15微米的電池箔。“這個薄度的電池箔,壓在一起會粘黏。”韓首業説,地下油庫裏的油,塗抹在兩片電池箔之間,就像往兩片面皮之間撒麵粉,起到防粘黏作用。
目前,安徽中基電池箔生産能力居全國前三,是寧德時代的第二大供應商。
“截至2023年底,全市擁有新能源汽車零配件重點企業29家,其中工業企業17家、服務業和零售類企業12家,年營收突破80億元。”淮北市發展改革委産業發展科科長吳程程説。
“我們生産的電解液主鹽,一半來自定遠縣。”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質量高級總監葛嬋説,企業在3年前看中滁州市定遠縣鹽化工産業園,一是企業屬於化工行業,符合定遠縣鹽化工産業園的定位;二是當地豐富的鹽業資源,能有效降低企業成本。
2021年12月,新宸新公司在定遠縣鹽化工産業園投資10億元,建設年産能為6000噸的雙氟磺酰亞胺鋰LiFSI項目,該項目被列入2022年安徽省第二批重點項目,同時在合肥高新區建設運營中心和研發中心。
“雙氟磺酰亞胺鋰LiFSI是新型電解液主鹽,相當於把普通國道升級為高速公路,能有效提高鋰離子的電導率,增強動力電池的安全性、長壽命和耐候性。”葛嬋告訴記者,企業目前正處於産能爬坡階段,已與國內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合作。
通過創新推動、科技賦能,皖北各市盤活和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並加快轉化為新能源汽車領域高質量發展勝勢。
龍頭企業搶先機
——集群成勢,單點變全鏈
今年8月,年産400萬套新能源汽車玻璃項目將在蚌埠試生産。
去年11月,武漢武耀玻璃與蚌埠市簽約,今年5月設備進場。武耀玻璃深耕行業30年,是一家專業從事製造各種汽車用安全玻璃及總成系統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全套高等汽車玻璃生産裝備。
“400萬套産量是武漢總部産量的兩倍,是公司在國內投資建設的最大汽車玻璃生産基地。”武耀玻璃相關負責人&&,之所以選擇蚌埠,一是安徽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並&&了一系列政策,讓企業鼓足信心;二是蚌埠擁有國家級玻璃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産業基礎雄厚,同時擁有良好的汽車零部件産業條件。
目前,蚌埠市&&了《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積極培育和招引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了安徽鳳凰濾清器、蚌埠雙環電子集團、安徽昊方機電、蚌埠國顯科技、諾博汽車橡塑、安徽吉馳輪胎等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並與江淮集團等車企簽約,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共同建設蚌埠新能源汽車現代産業學院,積極推動多鏈融合,為汽車零部件産業集群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被國外企業‘卡脖子’到成為全球第一,我們用了20年時間。”安徽昊方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建暉説。
1997年,昊方機電在蚌埠市成立,生産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
“空調電磁離合器能把汽車的動力轉化到空調壓縮機上,使空調工作。”高建暉介紹,生産這件設備的關鍵技術,曾長期被國外壟斷。
經歷無數次“試錯改進再試錯”循環,昊方機電堅持科研投入,累計投資超過10億元,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最終掌握了核心技術,在國際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行業壘起自己的“院墻”。2017年,昊方機電超越國外主要競爭對手,次年佔有全球市場份額近兩成。
2018年11月,昊方機電入選工信部發布的第三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
“10年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已顯現,企業也逐步隨之轉型。”高建暉説,企業一方面加大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上裝備空調電磁離合器的比例,另一方面延伸開發電控執行器、制動器、緩速器等新産品,並開發出專供新能源汽車使用的空氣懸挂系統供氣單元、曲軸減震皮帶輪等産品,由“一專”升級為“多能”。
在世界級旅游勝地海南三亞,一輛輛觀光車接送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其中一些卡通造型的新能源觀光車來自淮北。
“海南度假區用車,很多是我們生産的瑪西爾牌觀光車。”安徽合派特種車輛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飛華説,公司於2020年建成投産,擁有焊接機器人、等離子切割機、自動化拋丸噴粉線等智能裝備,能夠滿足多種特種新能源電動車輛主要零部件和整車生産需求,填補了皖北新能源專用車製造空白。
合派特種車輛公司落戶淮北高新區以來,與同在園區的安徽理士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配套使用其生産的鋰電池,攜手發展。目前,合派生産的100多款電動車及電動設備,廣泛應用於國內旅游景點、高爾夫球場、園林小區、警備系統、環衛行業、酒店及工礦倉儲等非公路乘用車領域。
皖北各市引進和培育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帶動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按照“龍頭企業—産業鏈—産業集群—産業生態”的培育路徑,推動産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到2025年,皖北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力爭超過1800億元,佔全省比重超過15%;到2027年,這一規模將突破3300億元。(記者 武長鵬 柏松 吳永生 孫言梅 羅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