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猿人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20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遺址歷經三次考古發掘,受到諸多專家的關注。和縣猿人遺址裏究竟埋藏着怎樣的秘密?讓我們一探究竟。
和縣猿人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共有14件,包括1件完整的頭蓋骨、2件頭骨碎片、1件附帶兩枚牙齒的下頜骨殘段,以及10枚單個牙齒。
在和縣博物館,可以看到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的複製品及牙齒化石等一系列展品。據博物館講解人員介紹,該頭蓋骨化石形態上具有一系列與周口店直立人相同的形態特徵:呈現顱蓋低、前額扁塌、眉脊發達、前額與眉脊之間凹陷形成眉脊上溝、枕骨的枕區與項區呈角度轉折、頭骨最寬處位於顱底、乳突上脊粗壯、有角圓枕、腦膜中動脈後支比前支粗等特徵。
作為發掘者的古人類學家黃萬坡認為,和縣猿人頭蓋骨總體形態具有一些與北京猿人相似特徵,但比北京猿人進步,更接近於爪哇猿人,填補了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地理分佈上的空白。
和縣文旅體局黨組成員、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邢俊介紹,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後,專家推斷“和縣人”生活的時代大體與北京猿人相當或者略晚,晚於藍田人。最初的年代測定結果是距今30萬年前後,而最近一次採用鈾係和ESR混合方法進行的年代測定顯示,將這個年代向前推到了距今41.2萬年。
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絕大部分保存較好。正因此,專家們得以從對該頭蓋骨化石的分析中獲取了更多信息。該頭骨粗壯而厚重,眉脊和枕脊比較發達;額骨低平且明顯向後傾斜,矢狀脊明顯,為一男性個體。
顱骨骨縫的癒合程度是推斷年齡的重要依據,此顱骨除了左側蝶頂縫的部分內縫已經癒合外,其餘骨縫都未發現有癒合現象,因此推測這件頭骨個體應屬青年期,約為20歲開外。
“你注意看這裡,左右兩邊有兩塊凹陷的痕跡,專家推測應該是受過傷。”邢俊指着頭蓋骨化石(複製品)的頂骨後側説。
2021年1月8日,《國際骨骼考古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傑、劉武、郭肖聰與美國夏威夷大學克裏斯托弗·貝教授合作完成的《關於“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異常痕跡”》的研究論文。
根據該篇論文,兩處創傷痕跡位於頂骨後部的矢狀縫兩側,左側痕跡近似四方形,長42毫米、寬28毫米;右側痕跡近似三角形,長12.5毫米、寬5毫米。痕跡的四週有條帶狀隆起癒合痕跡,中央區域出現不規則增生的骨性結構。論文作者還通過CT圖片分析,排除各種可能導致外板層病變的因素(腫瘤、微量元素缺乏、感染性疾病、骨膜炎),導致創傷的最大可能因素是暴力性頭皮拉傷,和縣直立人生前被人從身後抓住頭髮,用力拉扯導致頭皮脫落,繼而引起頭骨外板層受到感染,癒合後留下微創痕跡。此外,還有一種可能為燒傷導致,頭骨後部的頭髮被火點燃,導致頭皮及其下面的骨壁感染、硬腦膜下血腫。(和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