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的奧秘-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04/18 08:35:08
來源:安徽日報

“點石成金”的奧秘

字體:

  引入社會資本,廢棄地煥發新生機

  “我們的‘水雲間’民宿訂單已經排到6月底,‘五一’假期更是‘滿房’了。”近日,淮北市朔西湖保護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峰高興地説,經過多年環境治理,朔西湖環境美了,新推出的“水雲間”民宿受到遊客熱捧。“我們要把朔西湖打造成皖北著名的旅遊度假地。”

  “水雲間”民宿“藏”于湖光林色之中,總佔地面積約138畝,有林下樹屋、房車、臨湖太空艙、星空帳篷地等多元化露營形式,配套網紅觀景臺、兒童樂園、月季長廊、房車KTV等設施。入住民宿,朝觀日出湖光,夜聽蟬鳴蛙聲,還能欣賞噴射高度達118米的大型音樂噴泉,讓人親近自然,感受自然野趣,享受優美的生態環境。

  如今火爆的旅遊“窗口”,曾經卻是城市“傷口”。朔西湖治理前為淮北礦業集團朔裏煤礦開採形成的沉陷區,位于淮北市東北部。該市于2017年啟動實施朔西湖綜合治理項目,總治理面積為14500畝,分三期建設。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級經濟師梁繼清介紹,朔西湖治理採取市場化融資的方式,由建設維護單位和社會資本方組成合資公司,募集資金因地制宜治理。如今,經係統治理,朔西湖實現美麗“蝶變”,正在成為康養、休閒、度假和大型體育運動賽事展示中心,成為兼具生態涵養和水庫功能的“城市綠肺”。

  “生態修復+休閒康養”,不僅使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還帶來經濟、社會、生態多重效益。淮北東南方向、相距約500公里的宣城市廣德市四合鄉水塘村,由上海野奢投資公司修復建設的崖壁帳篷酒店,和朔西湖“水雲間”民宿一樣受遊客追捧。帳篷酒店的前身是一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項目建設公司從“排險、整理、增綠、塑園”四個維度對廢棄露天採石礦進行生態修復及整治利用,結合礦坑現狀與山泉溪流,以架空結構建造帳篷營地,將曾經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打造成佔地約42畝的“聖境泊崖”帳篷酒店,廢棄礦山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在安慶市大觀區,集賢關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項目正激活閒置低效用地潛力。安慶市通過政府收儲、文旅投資的方式,將長期閒置的原安慶市白鰭豚水泥廠工業用地規劃用途調整為文體娛樂用地,建設安慶集賢時空文創園項目,盤活171畝閒置低效資源,利用工業遺存將廢棄的水泥廠打造為工業文化展示區、休閒旅遊街區,5月1日即將開園。十大主題藝術館、千米煙火街市與藝術幻境等顛覆性文創項目,共同成就一個新的城市會客廳。

  從淮北到江南,各地探索運用“生態修復+産業導入”等“以用定治”模式,讓礦山廢棄地、閒置低效用地煥發新生機。“以用定治”模式不僅有“生態修復+休閒康養”,還有“生態修復+産業基地”“生態修復+民生工程”等,一些地方廢棄石料廠變身家紡生産加工基地、自來水廠等。

  省自然資源廳統計顯示,我省廢棄礦山共4026個、面積3.19萬公頃。截至2023年底,我省共治理廢棄礦山3215個、面積32.25萬畝,治理率近八成。我省“以用定治”盤活約6.8萬畝礦山廢棄地,經驗做法被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廣。

  變“包袱”為財富,市場化是“鑰匙”

  我省是礦業大省,長期的礦産資源開發利用,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礦産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植被破壞、土地損毀、水土流失等一係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十分艱巨。

  為盤活廢棄礦山資源,我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從組織領導、政策保障、改革創新、技術支撐等多方面發力,形成了有效的市場化機制,打造了一批市場化礦山生態修復的“以用定治”樣本。

  “以用定治”模式,就是運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臺思維、資源整合”理念,堅持宜綠則綠、宜耕則耕、宜景則景、宜建則建,立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歷史文化遺存、生態旅遊資源、自然資源稟賦等,引入社會資本對以政府支出責任為主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進行總體設計、修復、管護、運營,運用修復後的自然資源合理開展生態化利用,重塑提升廢棄礦山的生態産品價值。

  “‘為治而治’修復廢棄礦山,是沉重‘包袱’;‘以用定治’,就能變成財富。”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礦山生態修復只靠政府來幹,資金壓力大、邏輯不合理、效益不劃算,市場化應是常態機制。因此,加強政策引導,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拿出更多符合市場規律、資本需求的管用辦法和創新舉措,推動社會資本積極主動參與生態修復項目。

  我省立足實際出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管理辦法等,鼓勵將礦山生態修復與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綜合開發、養老服務等新産業新業態相結合,明確社會資本的參與路徑,提出規劃引領、産權激勵、用地指標流轉使用、生態資源權益交易、資源利用、財稅支援、金融扶持等支援政策,制定了頂格推進的保障措施,建立了項目庫並向社會公開推介。

  經過多年探索,我省礦山生態修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整體保護、係統修復、綜合治理理念不斷深入,廢棄礦山存量資源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更為有效,廢棄礦山變為鬱鬱蔥蔥的綠水青山,“點石成金”的設計助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豐收”。

  一體化保護修復,優化生態空間格局

  包括礦山生態修復在內,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需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推進。《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提出,建立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工作聯席會議協調機制。

  一體化推進,正是我省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實踐經驗。圍繞空間一體化,我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少于1.96萬平方公里,在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自然資源領域專業委員會統籌下,突出巢湖生態綠心,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生態屏障,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對國土空間生態功能的骨架支撐作用,以40項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國土空間整體保護、係統修復、綜合治理,“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任務為抓手,實施好生態修復規劃;堅持實事求是,抓好分類施策;強化協同治理,引導社會公眾參與自然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共建共治共用機制,以高水準生態修復助力高品質發展,讓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記者 夏勝為)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