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文脈 繁文産 揚文韻
“徽”一字,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在傳統文化中,“徽”常與文人墨客等緊密相關,代表着文化素養及藝術造詣等。
徽風皖韻的廬州大地,底蘊深厚、人才薈萃。當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輔相成,具有合肥特色的文旅業態蓬勃發展,滿足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脈基因傳承
“可以穿着精美的旗袍登&表演,覺得很激動也很有意義。”7歲的小演員劉昕玥開心地説道。日前,在合肥大劇院的舞&上,16名兒童穿上了百年老字號徽幫裁縫製作的旗袍馬褂,展示出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美學的美妙融合。
正絹、錦緞等天然面料應有盡有;高領、斜襟等款式件件華貴……作為省級非遺“徽幫裁縫”的技藝傳承人,王俊一直秉繼家傳的裁縫技藝,將中華文化及徽州底蘊融入服飾審美,傳統技藝與現代美學的傳承發展,件件服飾端莊典雅。
“技藝傳承了有上百年,現在都會有意識把我們徽派文化植入到旗袍設計中,讓指尖上的非遺成為‘穿在身上的文化’。”王俊説。
旗袍的工藝普遍複雜,一件工期是15天到45天。秉承獨創的“四功、六針、九法、十六訣”等手工縫製技法,王俊不斷在原有技法的基礎上摸索改進工藝,使之更符合當下人們的着裝需求與時尚表達。
“前不久我們配合服裝,新設計了一款胸針,以合肥地標大蜀山為創作原型,讓傳統技藝與本土特色元素相結合,打造出創意配飾。”王俊説,堅守傳承傳統服飾文化,力求服裝配飾都蘊含徽文化元素,讓非遺文化變得更親近、更可感。
時代底色,是技藝薪火相傳,也是創新生生不息,更是精神賡續綿延。據了解,合肥市共有國家級非遺5項、省級非遺44項、市級非遺132項。
“今年計劃開展合肥市第三批非遺傳承基地認定等工作。”合肥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進雨介紹,今年合肥市擬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及“AR看非遺”普及課程開發與推廣應用等工作,以新媒體手段進行非遺課程的研發及實踐應用,讓非遺知識與技藝傳承傳得更廣,學得更深。
文産事業繁榮
3月12日,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評定結果公示,合肥市廬江縣雲裏安凹、肥東縣四頂山居、肥西縣西廬印象、長豐縣我的莊園等14家民宿入選其中。
近年來,伴隨着交通發展的便利,游客出游半徑不斷向外輻射,特色民宿應運而生。作為鄉村文化的最佳載體,合肥在民宿規劃建設中充分融合當地文化,彰顯合肥地方特色。
位於肥東縣長臨河鎮六家畈景區的核心區域,畈塘·拾吾舍民宿藏身其中。拾吾舍,諧音十五舍,是在原址15幢民房基礎上改造而成,保存原有江淮老宅風格。
“六家畈古鎮有8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民宿大部分是民房進行修復和改造的,‘修舊如舊’展現出原有的鄉村建築風貌。”安徽斌鋒六家畈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畈塘·拾吾舍民宿一期35間客房對外營業,2023年營收較2022年增長了20%。
除了在肥東,廬江縣長衝村的村民,如今也在家門口做起了民宿管家,村裏閒置農房逐步被改造為接待遠方來客的靚麗民宿。
目前全市已經有70家民宿辦結證照,去年新增全國乙級民宿1家,丙級民宿5家,皖美金牌民宿14家,另有24家民宿參與皖美銀牌民宿申報。
“今年全市將做好資源規劃工作,大力推廣廬江農舍經濟發展經驗,積極有效盤活鄉村閒置資産,發動更多村民參與民宿自建自營,鼓勵社會資本和民宿運營企業助力民宿産業發展,繼續打造推出更多民宿品牌。”市文旅局資源開發處處長陳旭余説。
文韻新風拂面
隨着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4年度資助項目名單》的出爐,合肥共有3個項目入選。
其中,合肥演藝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群舞《延喬兄弟》和《大灣春歌》入選“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巢湖學院許春光申報的書法、篆刻創作入選“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這也是我市文藝項目首次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
過去一年,合肥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了青春版廬劇《秦雪梅》、舞&戲曲《逐夢》等許多優秀的文藝精品;10部文藝作品榮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數量創歷史新高並首次實現獲獎類別“大滿貫”;廬劇《逐夢》、廣播劇《追風》等3部作品被省委宣傳部列為年度重點文藝項目……譜寫了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對一座城而言,文化是最美的底色。高品質的文化供給,讓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也讓歷史名城的底蘊更加深厚。
圍繞全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彰顯包容創新城市魅力,今年,合肥市將在文藝精品創作、文化惠民、文藝人才培育等方面聚焦發力,舉辦包公紀念系列文化活動,紮實開展文化藝術惠民活動,同時大力引進國內外優質演出來肥,辦好中國曲藝牡丹獎合肥賽區,組織戲曲展演、小品大賽,推動文藝工作“引進來”“走出去”。
記者 許露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