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皖平: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03/13 16:57:01
來源:新華網

趙皖平: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字體:

  新華網合肥3月13日電(李東標)2024年,如何謀細謀實工作方案,助推安徽省農業高品質發展?近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就相關話題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現代化農業強省”是安徽建設“七個強省”的重要一環,請問安徽省農科院在“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建設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趙皖平:“當好智庫角色,支撐省委省政府出臺更有利于農民增收、産業發展、鄉村治理的金點子。”

  作為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現有14個專業研究所,研究范圍幾乎覆蓋安徽所有農作物,同時擁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一批接地氣的科技人員。

  這幾年,從再生稻生産、稻蝦種植、設施農業、秸稈變肉,到“糧頭食尾”“畜頭肉尾”等,我們結合自身優勢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千萬工程”的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農民提供實用技術,同時當好智庫角色,支撐省委省政府出臺更有利于農民增收、産業發展、鄉村治理的金點子。

  新華網:隨著綠色食品産業的發展,對農業技術和種質資源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安徽省農科院在綠色食品産業方面有哪些規劃和目標?

  趙皖平:“做好‘土特産’文章,首先要培育出更多適合安徽地域地貌生長的特色農産品,其次要滿足消費者的多樣需要。”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做好“土特産”文章,對于安徽農業領域發展而言,首先要培育出更多適合安徽地域地貌生長的特色農産品,其次要滿足消費者的多樣需要。

  作為農業科技人員,我們的目光要聚焦在老百姓的需求上。如今,廣大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推動綠色農産品、優質農産品、安全農産品發展是安徽省農科院廣大科技人員秉承的理念和努力的方向。

  安徽是農業大省,尤其是皖北地區,秸稈規模較大。“秸稈變肉”不僅是把飼料變成肉,也是增加農民收入、讓消費者品嘗到更多安徽味道的新路徑。我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肉牛養殖規模力爭達500萬頭以上,肉牛全産業鏈産值達1000億元。

  如何把科研成果盡可能釋放給廣大農民,讓廣大農民能夠用得起、願意用、善于用,是我們下一步的重要目標。我們將通過長期實踐,久久為功,為農民增收、為農業增效貢獻安徽農科人的力量,為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插上科技翅膀。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