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的奇瑞,突破3000億-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02/26 08:38:06
來源:安徽日報

“守拙”的奇瑞,突破3000億

字體:

  這是一個挑戰空前的時代,也是充滿機遇的時代。對當下的汽車企業來説,尤其如此。

  在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奇瑞集團成為中國汽車行業和自主品牌的“頂流”:

  2023年主要經營指標創歷史新高:集團年營收首次突破3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實現一年增長1000億元的“大跨越”;汽車銷售188.1萬輛,同比增長52.6%,跑出了遠超行業增速的“加速度”;連續21年保持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2024年1月,銷售自主品牌20.1萬輛,同比增長107.5%,連續第4個月銷量突破20萬輛。

  對過往的成績,奇瑞方面&&,不會留戀半山腰的風景,而是瞄準“珠穆朗瑪”,勇往直前。

  面對造車新勢力四面出擊的行業內卷態勢,這家資深車企贏得市場青睞,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奇瑞做對了什麼?

  “理工男”

  ——堅持技術立企,做踏實造車的“老黃牛”

  2023年,中國汽車産業産銷雙雙突破3000萬輛,汽車出口491萬輛,首次超過日本躋身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這其中,奇瑞汽車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年銷量超188萬輛,出口就達93.7萬輛、同比增長101.1%,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殊榮的背後,首要歸功於這個“理工男”對技術的執着。

  在奇瑞公司採訪調研期間,適逢世界著名發動機設計公司AVL創始人Helmut List到此考察訪問,並與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開啟了雙方新一輪戰略合作。

  考察期間,這位世界級技術大佬對奇瑞這個曾經的“學生”展現出的最新技術成果頻頻點讚。

  “在我們的合作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奇瑞人的勤奮、好學和創新精神。現在,我很欣喜地看到奇瑞,不只是發動機的研發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整車其他方面也非常優秀。”Helmut List説。

  奧地利AVL公司是全世界發動機領域最牛的公司之一。2002年,奇瑞與AVL建立合作關係,花“重金”把招聘到的碩士生一批又一批派到AVL公司學習和工作。

  尹同躍回憶:“當時我們跟AVL簽了一個開發發動機的諮詢服務合同,合同金額約8800萬歐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相當於人民幣10億元。那時候奇瑞剛剛賺了一點小錢,10億元基本上就是當時奇瑞的全部家底了。”

  傾囊而出地投入,培養了自己的發動機研發團隊,也樹立了奇瑞技術立企的信心。

  當然,發動機屬於核心技術,別人不會、自己更不能指望別人傾囊相授。很多核心技術都是後來奇瑞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三次開發,不斷積累跬步之功。

  在奇瑞試驗技術中心動力總成試驗室,奇瑞新一代混動C-DM發動機正在進行試驗。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一款新型發動機都會在此流程進行測試,模擬包括極限工況在內的&架試驗完成1000小時後,再進行實況試驗。

  從1999年奇瑞自主研發的第一台發動機下線,到如今動力總成産品走向全球,“奇瑞發動機好”“動力總成強”逐漸享譽業界。

  一定程度上説,奇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了解奇瑞發展歷程和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的人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

  謀於陋室,成於荒灘。1997年,奇瑞的創業者們懷着産業報國的熱情,在長江岸邊的一片荒灘上起步追夢,致力“造中國自己的汽車”。

  遭遇“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他們立下“幹不成,跳長江”的軍令狀,冬臥冰雪,夏驅蚊蠅,終於在“小草房”裏畫出了奇瑞汽車最早的藍圖。

  堅持以打造中國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為使命,奇瑞潛心研發、持續攻關,打破外界認為“中國汽車工業不能自主開發轎車”的斷言,使得原本屬於高端消費品的轎車“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大加速了汽車進入中國大眾家庭的進程。

  從內燃機到新能源,不論汽車發展的時代腳步如何前進,具體技術形態如何演進,技術立企是汽車行業永遠不變的底層邏輯。

  從過去的發動機技術、變速箱技術、試驗技術、&&技術,到現在的芯片、電芯、軟體、OS、智慧座艙、雲&&、算法等,奇瑞堅持“有目的”的技術創新,着力構建核心技術的“護城河”,重點解決受制於人的“卡脖子”技術,並按照量産一批、開發一批、預研一批的思路,持續加強體系化創新能力。

  在推進技術創新中,奇瑞着力打造“兩個工廠”——汽車製造工廠和技術創新工廠,實現兩個工廠相互呼應:産品按照目標下線,新技術按照目標不斷突破融合到産品當中,推動産品快速迭代,提升競爭力。

  “再難不省研發”,奇瑞誕生至今,堅持將自主創新確立為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其熱衷鑽研的“理工男”精神氣質一直延續下來。

  0度,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90度……在具有國際標準的奇瑞碰撞安全試驗室,記者觀摩了實車碰撞和翻滾試驗。

  “我們將國家標準不作強制要求的翻滾試驗納入了技術標準體系,目的就是讓車輛更安全。”試驗室主任工程師吳海忠告訴記者,在倣真分析階段,就能發現大部分問題,但奇瑞一直堅持實打實地進行實車試驗。

  據介紹,奇瑞所有車型從研發到上市,要經過70至80次的系統試驗,其中包括50至60次的整車碰撞試驗。

  踏實造車,“技術奇瑞”持續用心下“笨”功夫。

  在國際知名第三方機構J.D.Power發布的“2023中國新車質量報告”中,奇瑞位居自主品牌第一。

  在眾多奇瑞高管口中,這個成績遠比其他成績提及得更多。“質量第一比銷量第一更重要。”尹同躍説。

  目前,奇瑞已擁有包括北美、歐洲、上海等八大研發中心在內的全球研發體系,獲得授權專利1.8萬多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佔37%,居“全國企業科技創新500強”第21位。

  “奇瑞公司沒有聰明人。一路走來,我們都是一群認真搞技術、踏實造好車、真誠對用戶、努力學習的‘理工男’‘老黃牛’。正是這種拼搏、學習、真誠、專注,讓奇瑞在奔涌的時代浪潮中不斷向前。”尹同躍曾這樣形容奇瑞。

  “跨界者”

  ——以工業互聯網整合資源、創新模式,構建産業鏈上下游資源共享、共生共榮的發展生態

  在更大空間整合利用資源,反映企業格局,考驗企業能力。

  運用&&思維,以工業互聯網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奇瑞構建産業鏈上下游資源共享、共生共榮的發展生態,大大拓寬了企業競爭力“護城河”。

  從之前一年要花4000多萬元的內部辦事部門,到如今一年賺1億元的經營部門,奇瑞構建的“工業拼多多”電商&&——瑞鯨工業採購&&,不僅促進了企業內部採購降本增效,還讓採購變成增收創利的重要渠道,而且建立了新型供應鏈生態圈及多元化商業模式,與合作夥伴在內的社會企業共享共贏。

  瑞鯨工業採購&&總經理肖曙明介紹,&&前身為奇瑞內部的採購部,2021年5月,奇瑞整合內部採購職能,統一按市場化獨立運營機制實施轉變,瑞鯨應運而生。

  &&成立之前,為兼顧效率和個性需求,奇瑞公司內部各單位採購相對分散、規模偏小,無法發揮集聚優勢,採購和管理成本較高,且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

  &&成立後,瑞鯨通過資源和技術整合,形成分品類技術標準及採購策略,為規模性集中採購奠定基礎。

  數據顯示,2022年,奇瑞非生産性材料採購總額89億元,通過瑞鯨&&集採後降低成本8.99億元,降幅10.11%;2023年採購額逾200億元,降本22億元,降幅超11%。

  “發揮工業互聯網作用,瑞鯨升級為經營化&&後,不僅極大促進了採購降本增效,順利解決了人員工資、運營成本等4000余萬元,更形成了新的增長點,2023年&&毛利超過1億元。”肖曙明説。

  不是東西買不起,而是上瑞鯨更有性價比;不是東西賣不了,而是上瑞鯨可以賣得好,這在奇瑞的“朋友圈”正形成越來越大的影響。

  議價能力低、採購價格高、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是大多數中小企業採購的痛點。

  安徽聚馳信息是一家從事信息化集成的中小企業,2022年嘗試通過瑞鯨&&採購部分信息化硬體。瑞鯨發揮&&資源廣、産品豐富、議價能力強等優勢,為該企業提供集採一攬子服務。

  “我們在瑞鯨&&可以優中選優,採購成本也大幅下降。”聚馳信息負責人介紹,2022年至2023年,企業累計通過瑞鯨採購信息化硬體10余次、1500余萬元,相比原先採購渠道,累計節約成本近百萬元。

  各方通過瑞鯨相互交易、相互融合、買賣一體,互利互惠越來越多的客戶。目前,瑞鯨已累計註冊合作夥伴37000家,正形成共生、共享、共贏的生態圈。

  除了採購,奇瑞還在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供應鏈金融、汽車後市場等方面搭建了更多開放合作&&。成立海行雲工業互聯網&&,打造奇瑞版“卡奧斯”;探索瑞軒供應鏈金融,打造奇瑞版“工業支付寶”;圍繞奇瑞精品備件,打造奇瑞版“小米用戶生態”……

  “通過海行雲工業互聯網&&,車輛從組裝到下線,全程數字化。各級供應商、原料、産能、庫存實時感知,為我們及供應商合理排産都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在奇瑞iCAR品牌智造工廠,製造運營部負責人吳劍鋒帶領記者參觀了汽車製造全流程,他説,製造系統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必須解決好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有力保障了産品品質。

  海行雲工業互聯網&&由奇瑞汽車與海爾卡奧斯公司合資打造,&&秉承“大企業共建,小企業共享”理念,致力於推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實現共同進化、協同發展的製造業新模式。

  “海行雲&&不僅實現奇瑞各個工廠、基地的信息交互,還打通了奇瑞和其他供應商的&&通道,推動了産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萬物互聯。”海行雲總經理紀文傑説。

  2023年,海行雲工業互聯網&&成功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目前,已賦能企業26000多家,幫助廣大中小企業提質降本、節能減排,最大程度增加利潤。未來,這個&&還將以用戶為中心再造業務流程,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建立和消費者更緊密的連結。

  各類工業互聯網&&整合各方資源,促進要素精準高效匹配,構建資源共享、共生共榮的新經濟生態,正培育構建企業發展新優勢。

  在奇瑞創業元老之一、奇瑞新聞發言人金弋波看來,企業深化創新變革,以用戶思維和互聯網思維打造&&和生態業務架構,是形勢使然,更是主動作為。

  “奇瑞集團充分認識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企業依靠傳統領域、單一維度、單兵作戰模式的規模擴張,無法抵禦來自互聯網公司、跨行業跨賽道對手的‘制空’打擊,只有主動升維,才能擁有降維打擊的制勝能力。”金弋波説。

  “全科生”

  ——面對“內卷”的汽車市場,奇瑞提出品牌向上、市場向外、技術向未來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局中,全球汽車版圖正在重塑。馳騁於新能源的賽道上,中國品牌汽車正奮力趕超。

  星紀元ES、iCAR03、智界S7、山海L9、風雲A8……自去年以來,奇瑞自主研發的一批新能源産品接連上市或全球預售。

  在純電産品方面,作為匯集奇瑞塔尖技術的新能源“代表作”——星紀元ET,首批量産車已於1月中旬在蕪湖奇瑞生産基地下線。這是首款通過中汽中心“NESTA六維電安全”技術驗證的新能源SUV車型。

  在混動産品方面,熱效率高達44.5%、百公里虧電油耗低至4.2L、最高綜合續航里程1400+km、零百加速4.26s——得益於全球化的研發視野與標準,對於超能混動,奇瑞有自己的技術自信。

  首搭奇瑞鯤鵬超能混動C-DM的風雲A8,於1月初上市前夕開啟了“蕪湖-深圳1400公里續航驗證”,最終以實測滿油滿電1624公里的綜合續航里程、最低饋電油耗3.48L/100km的表現,驗證了奇瑞混動續航“反向虛標”的硬核實力。

  隨着技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下線”並應用到新産品上,奇瑞也一改往日的低調:未來兩年內計劃推出24款超能混動和15款高端純電動新産品,迅速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陣營。

  2024年,中國汽車行業進入了“生死時速賽”。

  對於車企來説,要在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的洗牌中勝出,就必須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優勢。

  面對不斷加碼的價格戰、“內卷”的汽車市場,奇瑞管理層達成共識:奇瑞要“卷”,就是卷技術、卷品質、卷服務,卷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

  “奇瑞不參加價格戰,我們只進行創新戰、價值戰,為用戶帶來新的價值。”尹同躍説。

  作為國內最早開發新能源汽車的自主車企之一,奇瑞從1999年就開始進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邁入新能源時代後,奇瑞在深耕燃油車基本盤的同時,堅定把新能源技術和智能技術作為核心技術來打造,推進綠色轉型。

  新能源、智能化正成為“技術奇瑞”的新標籤。奇瑞集團依託“瑤光2025”前瞻科技戰略引領,全方位布局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雄獅智艙、大卓智駕、銀河生態5大領域,實現了包含&&架構、芯片、高效混動發動機、氫能、無人駕駛等在內的19大核心技術升級,夯實領跑新賽道的實力。

  與此同時,面對行業的激烈競爭,奇瑞正積極轉變單純的“理工男”思維,打造能多維度思考的“全科生”。

  “從‘理工男’到‘全科生’,意味着要引入更多感性的元素。即除了技術支撐外,還要在産品、營銷、服務等環節的工作中,更多地關注到用戶的需求和感受,本質上是對企業與用戶關係的重新理解。”尹同躍解讀説,奇瑞就是要通過“産品創新、營銷創新”,營造“理性+感性”的“全科生”形象,推動“技術奇瑞”向“科技奇瑞”轉型升級。

  奇瑞集團提出,今年將繼續堅持品牌向上、市場向外、技術向未來、産業向全價值鏈,持續穩固燃油、純電、混動領域的全方位領先優勢,繼續超越行業增速,力爭銷量增長率再超行業10個到20個百分點。

  “奇瑞將繼續堅持把技術做好,把汽車做好,把客戶服務好,讓更多的全球用戶喜歡中國車、信賴中國車、選擇中國車。”尹同躍説。

  再回頭看“爆火”的奇瑞,貌似“黑馬”,實則“老黃牛”,一切結果不過是深練內功、厚積薄發的自然而然。

  看起來毫不費力,背後都是拼盡全力。(撰稿/本報記者 吳量亮 沈宮石 阮孟玥 羅曉宇)

【糾錯】 【責任編輯:吳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