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觀展,假日“頂流”-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02/23 11:02:04
來源:安徽日報

文博觀展,假日“頂流”

字體: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

  元宵節前的安徽博物院,經過了周一短暫的閉館休息日後,如約開放。前來看展的觀眾們依然絡繹不絕。

  觀眾有多少?數據説話。據安徽博物院發布,龍年春節期間,安徽博物院上新6個精品展覽,推出49場文化活動。2024年2月10日至17日,共有7.5萬人次入館,同比增長156.54%。從全省範圍來看,安徽全省博物館春節共推出百餘場精品展覽。2月10日至17日,全省博物館接待總人數158萬人次,較2023年春節總人數98萬人次,增長了約61%。再放眼全國,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統計數據,2024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

 博物館與城市游

  賀歲展、文物展、聯合辦展、送展出館、邀展進館,展品的流動共享,使得春節假日裏,留在每個城市的人,到訪每個城市的人,都有了一個好去處。博物館已經成為城市游“city walk”重要目的地之一。

  這個春節,旅行歸來的安徽人説,周邊地區的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等預約門票“秒空”。這個春節,安徽博物院同樣迎來周邊省份的大批游客,其中來自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的觀眾在外省游客中佔比39.9%。

  春節等節假日去哪兒?在很多游客看來,是因為參觀某個博物館的計劃,讓他們決定到訪一座城市。這些具有城市文化地標意義的博物館,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風貌,還在各類館際交流展中濃縮呈現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文化。

  參觀者與傳承者

  逛展無數的觀眾們,有自己的判斷。在某社交&&上,一位山東觀眾詳細陳述了安徽博物院的互動項目和重點文物的講解,認為互動做得多、講解做得細,一站式滿足青少年觀眾的需求。一個展品下,一個名稱、一行簡介,已經不能滿足觀眾對於文博展品的知識性訴求。

  “弦紋銅盉,就是個調酒器,往裏面裝三樣(酒),就像現在咱們調雞尾酒一樣……”春節期間,河南鄭州博物館登上熱搜,一邊是講解得頭頭是道的保潔阿姨,一邊是氣勢拿捏的志願講解員“小孩姐”,引得網友連連點讚,紛紛評論“高手在民間”“博物館的掃地僧”。

  很多觀眾,顯然是二刷、三刷甚至無數次“刷展”,陪同到訪友人,資深導游上崗。人人都是參觀者,人人也都可以成為講解員。告別走馬觀花與浮光掠影,博物館所講述的浩瀚歷史,越來越深入地嵌入觀眾腦海中,成為交流討論的日常話題,成為自身認知體系的一部分。

  很多觀眾,以敬畏之心看千年文明,輕聲告訴身邊的孩子:“在博物館看展覽,説話要輕聲一點。因為這裡有上千年的文物,還有其他安靜看展覽的觀眾。”文物的故事終究是人的故事,博物館氤氳着靜謐的人文氣息,潛移默化地熏陶着兩代人,成為自身文明素養的一部分。

  在這個接受知識、塑造自我的公共文化空間裏,參觀者、參與者、點評者、倡導者、傳播者、傳承者……我們看到了同一位觀眾不同的面孔,看到了博物館儼然成為自己的“主場”。

 歷史與時代同頻共振

  據安徽博物院統計,春節期間到館參觀者中,35歲以下的年輕觀眾是主力軍,佔比53.66%。這一屆年輕人為什麼着迷博物館?

  與看演出、聽音樂會等其他文化活動相比,博物館的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花式“整活”的文創産品更懂年輕一代的“打開方式”。

  博物館選用更懂年輕人的方式,進行更有創意的策劃、打造更高品質的陳列、舉辦更有對話意識的活動,以“新意”換“心意”,與今天的年輕觀眾達成一致。讓年輕人從博物館這座人類文化寶庫中擷取文明果實,還需要繼續加強對文物的學術研究,對文物的內在價值、歷史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闡釋、呈現。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借由博物館這一載體,今天的人們能夠與宏大的歷史脈絡同頻共振,於悠久的文明進程中審視自我。(記者 晉文婧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