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擁有穩定工作的王家勇,一説到過年,心裏有一種特別穩當又期待的感覺。
50歲的王家勇家住合肥市瑤海區七里站街道東七社區。用他的話説,他現在“有兩份收入”“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這兩份收入都離不開“三公里”就業圈服務&&的助力。回顧兩份工作的入職經歷時,王家勇説:“掃描‘社區快聘’小程序後,沒多久我就在夢和物業管理公司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有了固定收入。還在七里站街道東七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入職了社區臨時性專項崗位,協助做資料整理工作。”
就近用工穩定性強,“三公里”就業圈服務&&是我省探索的就業新模式,以城市社區為“圓心”,以社區周邊三公里為“半徑”,線上線下聯動,供需精準對接,助力就近就業。這種模式深受大眾歡迎,不僅為老百姓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為企業拓寬了用工渠道。
2023年,全省共有50多萬戶企業在“三公里”就業圈服務&&發布招聘崗位700多萬個,40萬人次通過“三公里”就業圈實現就業。
線上建&&
“現在找工作不用東奔西跑了,微信掃一掃,就能獲得大量真實有效的招聘信息,非常方便!”在宣城市宣州區濟川社區服務大廳,就業服務專員劉德彩幾乎每天都向社區居民介紹“社區誠聘”小程序的操作步驟。
去年10月,家住濱江花園小區的劉德彩正是通過“三公里”就業圈服務&&成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借助從事社區工作者的機會,劉德彩也成了“三公里”就業圈服務&&的一名推廣者。
“宣城市人社局大力推進‘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開發‘社區誠聘’小程序。目前,該&&已註冊經營實體2.8萬家,發布崗位4.5萬個,註冊個人求職者超19萬人,促成供需對接4.7萬人次。”宣城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蕪湖市,全部264個城市社區都參加了“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蕪湖市構建“就業+創業+用工+培訓+服務”五位一體的“就業蕪優”一體化服務&&,打造覆蓋全市城市社區的公共就業服務新模式。運用“互聯網+”“雲&&”等信息化技術,實現企業用工和勞動者求職智能匹配。
合肥市則推出“社區快聘”小程序,同時不斷優化“社區快聘”&&功能,將社區反饋的建議和問題及時轉達,推進&&精準優化,同時實時掌握就業重點群體就業動態和各鎮街、開發區就業工作開展情況。
如今,“三公里”就業圈服務&&在安徽不斷普及。線上&&利用智能算法、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對接社區居民就近就業需求,居民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將個人求職信息錄入,系統就可以將其推薦給相匹配的單位,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線下大摸排
去年底,合肥市瑤海區勝利路街道社區網格員入戶走訪時,發現居民吳恩芝失業後,因年齡較大、學歷不高、無專業技能,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社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向他宣傳了失業人員相關幫扶政策,同時幫助他通過“三公里”就業圈服務&&發布求職簡歷,目前吳恩芝已在附近餐飲店成功就業。
線下摸排人員信息推進就業幫扶,也是“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的重要工作。
“我們在全區66個社區全部設立了一站式綜合便民就業服務窗口,每個社區配置2人專門從事就業服務工作。”瑤海區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各鎮街、開發區定期組織網格員、紅色小管家、大學生小管家等對轄區居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入戶走訪或電話&&,摸清人員基本情況,面對面開展就業幫扶,細分群體需求,精準推送就業、社保、培訓等政策,形成幫扶清單,為群眾答疑解惑,確保暖民心政策精準送到每家每戶。
據了解,宣城市在線下通過“點對點”&&,為有就業需求的居民和有招工需求的企業提供對接和協調服務,讓勞動者和用工企業感受暖心服務。同時結合社區居民求職意願,針對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有就業需求的居民提高求職競爭力和崗位適應力,打通培訓即就業通道,實現職業培訓和就業上崗無縫對接。
通過“線上+線下”“網格+網絡”的方式,我省多措並舉推進就業供需精準對接,“家門口”的就業公共服務陣地更加完善,就業幫扶“一張網”加快織密。
還有新期待
提高群眾知曉率、註冊率和使用率是推進“三公里”就業圈服務&&建設的重要環節。
合肥市瑤海區“社區快聘”&&已註冊企業8200家,在招崗位近8萬個,居民登記9萬餘人,就業1.25萬人。蕪湖市已摸排人員信息33.91萬人,佔全市城鎮人口12.87%;核實就業困難人員4199人,佔全部就業困難人員98.27%,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率96.4%。
“三公里”就業圈服務&&滿足了社區居民就近就業、靈活就業的新期待,用戶規模不斷增長,但&&仍存在知曉度不高、用戶黏性較低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當前,全省各級人社部門將下更大力氣打造“三公里”就業圈品牌,提升&&知曉度,增強對社區有就業需求居民的用戶黏性。瑤海區人社局就把“三公里”就業圈社群作為建設“三公里”就業圈工作新的落腳點,動員社區網格員借助小區樓棟業主群、社區線下活動等,讓有需求的居民自主加群。每天推送附近優先的優質招聘信息、優質企業至群裏,對社群中居民提出的一些問題做到“應答盡答”,幫助有需求的居民盡快找到心儀工作,並及時發布市級、區級的各類公共就業政策。
縮小通勤半徑,放大幸福光圈。“三公里”就業圈讓老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圈”出了社區居民值得託付的“溫暖半徑”。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我省將進一步擴大“三公里”就業圈覆蓋面,促進區域內重點人群就業,把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記者 朱 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