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首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發布-新華網
新華網 > 安徽 > 正文
2024 01/11 11:39:38
來源:馬鞍山日報

馬鞍山市首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發布

字體:

  1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黨組成員、政治處主任孫君,就《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主要內容進行發布。這是馬鞍山市首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

  形成安全、健康、美麗的國土空間格局

  《規劃》不僅是市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的總綱和空間指引,也是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審批各類生態修復項目的重要依據。《規劃》範圍覆蓋馬鞍山市全部國土空間,規劃期為2022—2035年,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基準年為2021年。

  《規劃》明確,馬鞍山市將錨固國土空間規劃中“一帶四屏,多源多廊”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系統修復受損生態空間,全面提升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功能,促進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優質高産的農業空間和健康安全的城鎮空間,形成安全、健康、美麗的國土空間格局。

  到2025年,長三角“白菜心”建設取得突破性、標誌性成果,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成效。市域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牢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長江(馬鞍山段)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向山地區綜合整治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生動樣本。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機制基本建立,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顯著進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完善。

  到2035年,基本建成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成為最靚麗的城市名片。“一帶四屏,多源多廊”市域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穩固,長江大保護戰略全面落實,山水林田湖草得到全面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更大提升, 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指標居長三角城市前列,“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麗願景得以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形成,優質生態産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需求。

  據介紹,《規劃》共分為8章26節,主要內容包含面臨形勢、生態現狀及主要問題、總體目標、總體布局與分區指引、主要任務與工程部署、投資估算、效益評價以及規劃實施與保障機制八大部分。

  劃分8個生態修復分區,謀劃9項重點工程

  《規劃》涵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系統,兼顧農業、城鎮、礦山等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全面摸清生態家底,綜合評價生態環境質量,識別問題短板及受損區域。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地理單元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要素,確定生態修復工作的戰略目標、空間布局、重大工程。

  同時,《規劃》堅持系統化構思,構建“問題識別﹢分區修復﹢工程部署﹢精細化項目庫+實施保障”的規劃技術路線,落實統籌8個修復分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謀劃9項市級生態修復重大工程。

  其中,8個修復分區分別為長江生態保育與修復區、雞籠山-褒禪山水土保持與森林撫育區、太湖山-蒼山水土保持與森林撫育區、圍屏山-向山森林撫育與礦山修復區、橫山-石臼湖濕地保護修復區、中心城區-當涂縣城人居環境提升與礦山修復區、江北平原水土綜合治理區以及青弋-水陽江流域水土綜合治理區。

  《規劃》還以修復分區為指引,提出生態修復主要任務,謀劃部署土地資源全域治理重點項目、國土綠化與森林提質重點項目、石臼湖濕地保護修復重點項目、礦山生態修復重點項目、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項目、鄉村環境綜合治理重點項目、城鎮人居環境提升重點項目、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工程、生態支撐體系重大工程等9大市級生態修復重大工程。(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

【糾錯】 【責任編輯: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