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山之巔迎來一場雪。玉樹琼花晶瑩剔透,皚皚白雪裝點着奇松怪石,一派銀裝素裹,吸引了眾多游客踏雪而來。
如果説奇松、怪石、溫泉、雲海“四絕”,是天設地造的黃山奇觀,那麼與松、石、雲、泉完美結合的黃山冬雪,則是大自然獻給人們最美的情詩,被游客譽為“第五絕”。
地處低緯度的黃山,為什麼會出現“第五絕”?
“降雪首先需要水汽,黃山的降雪與氣溫、濕度和海拔等因素有關。”黃山氣象管理處旅游氣象&負責人黃駿凱介紹,西南暖濕氣流的增強,給黃山帶來充足的水汽,之後西北的冷空氣開始往東南方向蔓延,冷暖兩塊氣團在此交匯,受強冷空氣影響,氣溫降到0℃以下,形成了降雪。
風雲霧雨、星空日出……變化萬千的天氣與氣候,具有造景和育景的功能,給人們提供了親近自然、體驗生態的“詩與遠方”。
氣象奇觀成就自然之美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南北有異、東西各別,不同氣候條件影響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成為旅游業差異化發展的重要資源。
“當受到強冷空氣影響時,雨雪後的氣溫驟降,會出現霧凇、雪凇等景觀。粗略統計,黃山風景區一年中平均積雪約有50天,霧凇景觀平均每年有60多天。”黃駿凱説,多姿多彩的氣象景觀,已成為黃山旅游的獨特資源。
峰林峽谷地貌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因素的疊加,形成了黃山獨特的山地氣候,造就了3大類、12亞類、54子類的“萬千氣象”,其中雲海、冬雪、日出、晚霞、霧凇、佛光、彩虹等氣象景觀精彩紛呈,成為黃山風景區旅游觀光的核心吸引物。
黃山風景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10年前,黃山開始規劃創建國家氣象公園,2019年獲批成為首批國家氣象公園試點建設單位。近年來,黃山風景區建成旅游氣象立體監測網、旅游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常態化開展氣象景觀預報與服務,製作氣象景觀標識牌,編制《黃山氣象旅游導則》,推出16條氣象旅游線路,平衡了淡旺季旅游。
歙縣坡山雲瀑、黟縣塔川紅葉、太平湖候鳥遷徙、牯牛降珍稀動植物……隨着登山、徒步、露營等戶外運動的興起,天氣氣候景觀成為吸引游客的新奇體驗,為黃山市“氣象+旅游”融合發展帶來新機遇。
黃山市文聯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黃山市以依託氣象景觀發展攝影産業,在全國率先推出“百佳攝影點”179個,連續舉辦17屆黃山國際鄉村攝影大展和12屆中國黃山油菜花攝影節等5個國家級攝影項目,按照春、夏、秋、冬不同時令的風景特徵,開發營銷30條攝影采風觀光路線,推出10大類50個系列攝影旅游産品。
氣象研學豐富旅游業態
黃山霧凇是怎樣形成的?“日暈”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然現象?在黃山光明頂上,一座以百年氣象站、雷達站、旅游氣象&為依託,以實物模型、圖片、多媒體、虛擬現實等為主要手段的氣象博物館,讓你探尋氣象與自然景觀的密切關聯。
歙硯、徽墨是刀刻火燎下的文明傳承,是徽文化的瑰寶。天氣對歙硯、徽墨的製作過程會産生什麼樣的波動?氣候對歙硯、徽墨的製作材料有什麼影響?實地探訪歙硯、徽墨的生産基地,為你解開心中之謎。
高山雲霧茶、徽州毛豆腐、老宅“土空調”……黃山大地上的這一切又與氣象有何關聯?當下方興未艾的研學旅行,讓你開眼界、長見識。
2015年開始,黃山市把發展研學旅行作為深化全域旅游、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先後入選“全國首批研學旅行目的地城市”“中國十大研學旅游目的地”。
“氣象資源本身就是旅游資源,踏青賞花游、生物多樣性科普游等體驗活動,直接轉化成旅游生産力。”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認為。2023年6月,黃山市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全國首批“氣象旅游研學營地”,進一步推動了氣象研學基地(營地)標準化、品牌化建設。
“氣象因素是旅游安全系數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補充。”據黃山市氣象局負責人介紹,黃山市持續推進氣象服務廣泛運用於市民生産生活、防災減災和旅游發展等方面,先後制定“花果葉雲·多彩黃山”旅游氣象服務方案、“黃山夜經濟”精細化氣象服務保障方案,並結合旅游經濟發展需求與旅游安全管理,製作花期預報等旅游氣象專題服務産品、重大節假日專題氣象服務産品、重大活動保障專題服務産品、災害性天氣專題服務及氣候預測等旅游氣象服務産品。
氣象旅游推動生態康養
氣象旅游,具有煥新旅游品牌、重塑旅游業資源的潛力和能力,正在成為我國文旅産業發展中的新藍海。
“氣象資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000米,氣溫大約下降6℃。”黃山風景區黨工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黃山最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頂的氣溫比山下低10℃,夏季平均溫度在12℃至20℃,早晚溫差比較大,氣候特徵特別明顯。
新安江戲水、太平湖沖浪、桃花源漂流、花山謎窟納涼、清涼峰探險……每到炎炎夏日,黃山市各地都有許多避暑、露營的好去處,一看名字就透心涼。2021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與安徽省氣象局聯合開展“安徽避暑旅游休閒目的地”創建認定工作,黃山風景區、翡翠谷景區和齊雲山風景區入選。2023年,黟縣美溪鄉入選省文化和旅游廳與省氣象局認定的“安徽避暑旅游休閒目的地”。
萬千氣象賦予了黃山市優良的生態景觀。黃山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2.9%,其中黃山風景區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每立方厘米2萬個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2021年以來,黟縣、祁門縣、歙縣、徽州區等4個區縣先後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歙縣坡山村以雲海景觀、黟縣塔川村以紅葉物候景觀入選首批“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
氣候環境作為影響旅游適宜性的重要因素,正在賦能黃山市氣象旅游新業態的高質量發展。2023年以來,黃山市大力發展夜經濟,推出夜游、夜市,打造演藝和體育賽事活動,豐富夜間消費場景。不經意間,氣象與自然景觀、鄉村風貌、美食文化的交互密碼被打開,帶動了越來越多的鄉村成為生態康養目的地。
氣象旅游發展離不開氣候生態産品及其價值實現。黃山市相關負責人&&,將結合本地旅游氣候及生態環境質量,開發生態康養專列、天然氧吧民宿等衍生産品,打造特色氣象IP,不斷提升“氣象+旅游”的附加值,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記者 吳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