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歲尾,冬小麥正儲存着拔節生長的力量。
淮南市鳳&縣楊村鎮,在金融的支持下,曾經的一塊塊“巴掌田”已經集中連片,耕種更集約,管理更智慧,當地百姓對來年的豐收也有了新的憧憬。
産業興旺、鄉村建設、農民致富都離不開金融強有力的服務支持。
長期以來,農村是金融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環節。如何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安徽做出了更多探索。
11月,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加快金融下鄉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
在江淮大地廣袤的農田上,在恬靜的村落中,如何破解鄉村金融服務短板的答案,正在悄聲訴説。
“藏糧於技”的金融保障
作為淮南市鳳&縣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宏斌每天都要在田埂上轉轉。
從最初創業時候承包的100多畝地,到如今託管了6000多畝地,陳宏斌坦言,一路走來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去年買新的農機,貸款了60萬元,今年上半年買小麥化肥農藥又花了十幾萬元,到了要跟種子公司訂下半年的稻種的時候,資金一下子周轉不過來。”陳宏斌回憶,“得知我們有資金需求之後,好在中國銀行鳳&縣支行及時給我們貸了100萬元,而且還是純信用貸款,利率也很低。”
陳宏斌口中的純信用貸款産品,是中國銀行淮南分行與國元保險淮南中心支公司合作開發的“助糧貸”産品,依託種植險保單進行貸款增信,經營滿兩年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等主體可憑基礎資料和國元農險保單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見單即貸,按照保單的土地規模核定貸款金額。
農業強,首要是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此次&&的《實施方案》明確,加大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生産金融支持力度,推進金融機構與農資生産、供銷等産業鏈各環節生産經營主體對接,滿足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産、採購周轉資金需求;優化農田建設融資模式,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貸款規模,每年累計投放達到60億元;加強農業生産託管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與託管服務組織深化合作,推廣“服務主體+銀行+保險+龍頭企業”等融資模式,創設土地託管貸、訂單融資貸等專屬信貸産品,通過保險保障等方式,發揮綜合金融優勢支持農業生産託管。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在創新研發初期、商品化階段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對於種業企業來説,知識産權難以定價,融資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實施方案》提出,深化金融支持種業振興專項行動,為種業陣型企業“一企一策”制定融資計劃,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經營模式開發定制金融産品,加強種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持續完善種業企業名單庫,全量納入省綜合金融服務&&“種業專區”,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專區內企業單設信貸規模、提供利率優惠並開闢綠色服務通道,到2025年底,“種業專區”對接貸款餘額達到10億元。
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行動。去年2月,光大銀行合肥分行與安徽種業龍頭企業——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後,為荃銀高科收購新疆祥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0%的股權,累計提供了2億元並購額度支持。並購完成後,祥豐生物在荃銀高科賦能下全面構建起商業化育種體系,承擔了國家鮮食玉米測試等工作,其開發的70%澱粉含量高直鏈玉米品種填補了國內空白。
“一鏈一策”的特色探索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推動産業振興,金融是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撐。
“金融服務要匹配産業特點。”業內專家指出,“農村有很多特色産業,比如皖北的肉牛産業、皖西的白鵝産業、皖南的預製菜産業等,這些産業各具特點、信貸需求不同,貸款額度、期限、還款方式均有差異。”
眼下,安徽正在大力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與禽類不同,肉牛養殖周期較長,對資金的需求周期也相應更長,而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一般只有1年。
如何優化肉牛産業金融服務?《實施方案》提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育肥牛貸款期限延長至2年至3年、基礎母牛貸款期限延長至3年至5年,建立肉牛信貸統計機制,推動肉牛貸款規模與産業規模相匹配;設立肉牛保險,提高保險保額,公平合理擬定保險費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肉牛産業風險補償基金,對肉牛“活體貸”風險進行補償。
針對白鵝産業的特點,《實施方案》也提出,要探索適合白鵝養殖特點的活體價值評估、抵押物監控方式,擴大白鵝活體抵押貸款規模;拓寬白鵝産業經營主體抵押物範圍,推廣養殖設施、加工設施抵押貸款;鼓勵有條件的白鵝産業集聚地區設立養殖擔保貸款基金,支持白鵝産業集聚地區開展專項融資對接活動。
現代農業和鄉村特色産業深度發展,涌現出更多全新的農村金融業務需求,樹立金融服務農業全産業鏈思維,將信貸資源嵌入鄉村特色産業鏈條,有助於加強産業振興金融支持。安徽正聚焦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産業,全面梳理産業鏈龍頭企業和上下游優質中小微企業,形成鏈企名單,推進産業鏈龍頭企業確認名單、應收賬款等信息;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增加龍頭企業授信等方式,加大對産業鏈上下游企業支持力度。
堅持科技賦能,是金融支持鄉村産業振興的必由之路。《實施方案》鼓勵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産業龍頭企業搭建産業鏈數字化&&,支持金融機構結合産業鏈商業場景,聯合開發産業鏈金融&&,依據産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等信息,建立産業鏈企業授信評估模型,開發純信用、線上化信貸産品。
不斷拓展的多元服務
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是推動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全省涉農信貸餘額2.567萬億元,同比增長19.87%,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4.32個百分點;農業保險為953.92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740.58億元;農業擔保在保餘額386.49億元,同比增長41.92%。
在各方的大力推動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鄉村已逐步從金融資本“洼地”扭轉為投資“福地”。然而,“行&&者半九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需繼續推動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增強信貸支持的同時,要考慮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強風險管理能力,發揮保險保障功能,通過金融機構與有關部門的協同合作,降低信息不對稱。只有更好分散與管理農業經營中的風險,才能促進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流向“三農”領域。
《實施方案》明確要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並設定目標——2023年至2025年農業産業化上市公司新增5家以上。
如何更好更充分運用資本市場?調整充實上市掛牌後備企業資源庫,用好脫貧地區上市掛牌“綠色通道”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IPO和再融資募集資金;加大企業上市輔導,強化資本市場業務培訓,加大對重點種子企業的輔導培育,深入推進“金種子工程”;加強鄉村振興票據業務宣傳,鼓勵企業發行鄉村振興票據,推動發行人、主承銷商等市場機構開展項目儲備、推動項目落地等;設立省綠色食品産業(暨鄉村振興)基金,構建區域及行業子基金體系,充分發揮省農業産業化基金作用,做好基金項目儲備、項目推介,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
“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金融機構既要堅持回歸本源、履行責任、支農支小,也要加強信貸風險防範,注重發揮政策合力,避免過度融資,實現財務可持續發展。”專家指出,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要堅持部門間的分工協同,財政、金融、産業等多部門在農業強國建設中應發揮不同的作用。
此次發布的《實施方案》強調,落實涉農産業和小微企業的貸款貼息、擔保貼費、保費補貼、風險補償政策,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落實“管行業管投資管融資”機制,各行業主管部門支持金融機構參與農業農村項目規劃編制,提前制訂項目融資計劃。此外,落實涉農貸款不良率監管容忍政策,涉農貸款不良率高出金融機構自身各項貸款不良率年度目標3個點(含)以內的,可不作為監管評價和扣分因素。記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