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産的大頭。阜陽是全國聞名的百億江淮糧倉,該市700多萬畝大豆、玉米正處於産量形成的關鍵期。當地多措並舉,加強水肥管理,強化病蟲害防控,全力以赴抓好秋糧生産。
歷經3個月的精心管理,太和縣種糧能手徐淙祥種植的1000畝大豆、230畝玉米即將迎來收穫。
“當前正值玉米銹病、大豆食心蟲等病蟲害高發期,必須密切監測玉米大豆後期生長情況,及時加強防控,確保秋季糧食豐産豐收。”徐淙祥告訴記者,今年夏種時,他選用了抗高溫幹熱的優質大豆種、耐密植抗病的高産玉米種,種植時深耕深旋保墑,科學施肥促産,為秋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今年5月底,小麥剛剛開鐮就遭遇了持續陰雨天氣,一些地塊的小麥出現了發芽現象。農民稱這樣的天氣為“爛場雨”。徐淙祥的小麥成熟期較晚,並未受到大的影響,平均畝産達到了650公斤。面對不利天氣,夏糧依然豐産豐收,徐淙祥説,其中的秘訣就是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科學的種植技術提升了糧食産量,全程機械化則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降低了生産成本。”
在阜陽,許多像徐淙祥一樣的“新農人”,為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揮灑着汗水。大力推進“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持續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畝均産出率,着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阜陽市已經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堅持以實施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行動為抓手,努力為糧食生産插上科技翅膀。深入推進種業強市建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精量半精量播種、免耕直播,着力建設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推廣應用“精耕細作”的技術。同時,統籌研發和應用狠抓機械強農,穩步提升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阜陽市農業農村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阜陽夏糧生産實現“三增”,種植面積756.8萬畝、單産438.09公斤/畝、總産331.5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44%、0.09%、0.53%,小麥最高單産898.2公斤/畝,居全省首位。(記者 安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