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宣城市宣州區狸橋鎮派出所調解室,群眾“握手言和”的照片拼成一面愛心墻。本報記者 李明傑 攝
8月28日,宣城市醫調委成功調處李某英與宣城市美年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醫療糾紛,雙方握手言和。受訪者供圖
“感謝調解員的幫忙,解了我的難題。”
今年年初,旌德縣孫村鎮玉屏村村民方某因租金問題與村內某大理石生産企業産生糾紛,多次索要租金無果。無奈,他找到村調解員請求調解。經過調解員的反復溝通協調,方某收回了3個月9000元的租金。
矛盾糾紛從快處理、從源頭化解,才能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人民調解處於預防化解矛盾的第一線,往往最先接觸也最了解矛盾糾紛産生變化的原因,能夠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
解紛止爭,人民調解作用大。近年來,宣城市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秉持“以和為貴”理念,打造“握手言和”調解品牌,以覆蓋廣泛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和多元力量配備,構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矛盾糾紛調解格局。
“他們願意握手,就説明這個事翻篇了”
——工作方法“上新”, 既化解矛盾又修復關係
在調解員劉道林看來,矛盾糾紛的調解,不能僅停留在事情解決的層面上。“最好能把當事人的心氣理順,讓他們重歸於好。”
於是,每當成功調解一件矛盾糾紛時,只要雙方當事人同意,劉道林就會提議雙方握個手。“他們願意握手,就説明這個事翻篇了。”劉道林説。
劉道林是宣城市宣州區狸橋鎮的一名人民調解員,從當事人是否願意握手看矛盾糾紛調解效果,是他多年來的心得。
狸橋鎮地處宣州區北部,由原衛東鄉、昝村鄉、南湖鄉、狸橋鎮合併而來。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各類矛盾糾紛不斷涌現,給當地基層治理帶來不少難題。
在相關單位的推薦下,曾在狸橋鎮中學當過30多年思政教師的劉道林,來到狸橋鎮警民聯調室,成為一名專職人民調解員。
“人頭”熟、學生多、懂政策,這是劉道林作為一名調解員的“三大優勢”。“尤其是之前的學生,願意聽我的勸説,工作更好做。”劉道林説。
也有不少案例,調解時大家看在劉道林的面子上和解了,可過段時間又會反復。如何研判矛盾糾紛是否會復發,劉道林想到了握手這一招。“那些不願握手的,我事後會專門上門回訪,繼續做工作,爭取雙方真正互相諒解。”
去年,狸橋鎮群眾萬某因家族墓地的事與宣城市某建材公司産生了糾紛。
原來,由於萬某的家族墓地年代久遠,且缺乏明顯標記,在一次施工中,建材公司無意中將其掩埋,引發萬某極度不滿,後公司向萬某賠償了3萬元。原以為事情到此就能結束,不過,今年初公司因工程建設取土,又不慎破壞了萬某的家族墓地。萬某等人因憤阻止公司生産,區、鎮兩級政府多次調解均無果。
劉道林了解情況後,主動參與調解工作。“你們遠日無怨、近日無仇,之所以出現這個事,都是因為誤會。”劉道林前後5次走進萬某家中,深入了解情況,通過反復溝通交流、背靠背談話,最終促使雙方達成了書面和解協議,在握手言和中化解了一樁矛盾衝突。
不僅要化解矛盾,還要修復社會關係,這是“握手言和”調解工作法的核心理念。
“同在一個村裏生活,産生摩擦很正常。但不能因為一件小矛盾,搞得一輩子不來往。”郎溪縣建平鎮同慶村人民調解員李修順告訴記者,調解員既要當好評理説事的中間人,也要當好維護關係的牽線人。
因為一棵樹,同慶村村民郭某和曾某兩家鬧起了不愉快。
原來,郭某和曾某比鄰而居,原本十分交好。不過,早年曾某在兩家院墻間種的一棵梧桐樹近年來日益壯大,枝幹伸到了郭某的房頂上。一遇風雨天,樹枝來回擺動,給郭某的房屋安全造成一定隱患。
郭某多次讓曾某修剪樹枝,可曾某卻嫌郭某小題大做,不願修剪。一來二去,兩家便有了矛盾。
了解情況後,李修順主動上門做起了曾某工作:“弄壞了房屋事小,要是傷到了人,豈不是大麻煩?你們兩家本來關係就不錯,何必要為一點小事起爭執?”一番入情入理的勸説,讓曾某認識到了錯誤,主動上門向郭某道歉,並且修剪了樹枝。
事後,怕兩家因矛盾生疏了關係,李修順經常邀請郭某和曾某到自家喝茶聊天。在李修順的協調下,兩家很快又和好如初。
“人民調解員根植基層,用兼顧法理情的方式化解矛盾,群眾更買賬”
——調處能力“走專”,既解身邊小事又破“疑難雜症”
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部門管不好,是大量基層矛盾糾紛的共同特徵。群眾之間的矛盾,往往是些小問題,夠不上走法律程序的立案標準。但如長期不解決,矛盾就容易升級。
“人民調解員根植基層、來自群眾,熟悉社情民意,處於預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用兼顧法理情的方式化解矛盾,群眾更買賬。”宣城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呂雪峰介紹。
如今,宣城市建設了覆蓋農村、城市、行業專業領域的人民調解網絡,打造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多元調解工作格局,成立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97個,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860個。完善的組織網絡和多元力量配備,成為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推動當事人握手言和的有力支撐。
實踐中,涉及群眾日常事務的糾紛,調解較為順利。但近年來一些行業性矛盾糾紛多發,調解起來則要複雜得多。於是,推動人民調解向行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提升調處能力的必要之舉。
2012年,為化解醫療糾紛這一突出社會矛盾,宣城市成立醫療糾紛調解人民委員會,探索建立醫患雙方律師對接、提前介入引導、與信訪維穩聯動、多部門聯動協作、保險賠付及回訪和徵求意見等六項機制,有效助推醫療糾紛妥善解決。
“過去,遇到醫療糾紛,群眾最先想到的是去醫院討説法,醫患關係緊張。自從成立了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醫患之間有了第三方,對於緩和雙方矛盾有很大幫助。”宣城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人周代敏介紹,醫調委專家庫有律師和醫學專家,有這些專業人士為醫患糾紛“把脈問診”,當事人更容易接受調解。
張立群曾從事司法工作30餘年,有着豐富的調解經驗。2015年,她被聘為宣城市醫調委的一名人民調解員。張立群發現,醫療糾紛中,無論是身份也好,還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上,相較醫院而言,群眾都是弱勢一方。“只有讓群眾相信調解員是站在公正且專業的角度處理問題,他們才會接受調解。”張立群説。
前不久,宣城市宣州區一名兒童因咳嗽不止來到當地一家醫院就診,經檢測被診斷為肺結核,並上報至當地疾控中心。在隨後的治療中,孩子家長又找到了南京的醫療專家會診,發現孩子只是普通肺炎。家長認為當地醫院誤診,給孩子及其家庭造成極大損害,遂要求醫院給予賠償。
雙方協商多次未果,於是來到宣城市醫調委申請調解。為確保從醫學到法理上給當事人合理的解釋,張立群翻閱大量醫學書籍資料,並帶着孩子家長諮詢了有關醫學專家和法律專家,確定當時醫院的操作規程並無差錯。“出現誤診並非相關人員主觀失誤造成的,醫院也&&願意就由此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具體標準雙方再好好協商。”最終,在張立群的調解下,孩子家長接受了醫院的道歉和賠償。
目前,宣城市已建成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61個,同時,採取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配齊專職人民調解員943名,組建了涵蓋生産經營、婚姻家庭等16個領域的調解專家庫,人民調解專業化規範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專業性還體現在調解方法上。
端茶、讓座、主動握手,是劉道林向矛盾當事雙方“開解”前的必備程序。“這樣可以拉近調解員與當事人的距離,讓他們願意接受調解。”劉道林説。
而調解室內,一面反映眾多矛盾糾紛當事人“握手言和”的照片墻,十分醒目。“這既是一種成果展示,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劉道林告訴記者,不少人事後向他反映,進入調解室看到這面“握手墻”,就知道這裡是能解決問題的地方,心裏希望儘早化解矛盾的念頭就會強起來。
專業性加巧辦法,一件件矛盾糾紛得以在“握手言和”中化干戈為玉帛。
“百姓説事點的成立,讓‘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為可能”
——源頭治理“搭&&”,既聚民智又促和諧
行走在旌德縣孫村鎮玉屏村,入眼皆是風景:乾淨整潔的柏油路蜿蜒向前,磐石屏障般的玉屏山巍然矗立,橫跨燕水河的隆興橋古色古香。
“隆興橋上走一走,什麼煩惱都沒有”“隆興橋上攏人心,化解糾紛一身輕”……在當地村民中間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
隆興橋是玉屏村的一座古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位於該村核心位置。如今,橋上的連廊人氣頗旺,成了村民休閒聚會的自發場所。
2020年8月,玉屏村“握手言和”百姓評理説事點在隆興橋上設立,每月逢十開“説”。小到家長裏短、鄰里矛盾,大到房屋拆遷、土地糾紛,與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問題,都能到這個説事點講個理。
村裏種植大戶方新華今年初就在這個説事點,解決了自己的煩心事。“蔬菜就是賣個新鮮,一般前一天採摘、第二天運輸,但天一熱,就不新鮮了。”方新華到隆興橋上納涼説事時,把煩惱説了出來。
村黨支部書記方晨得知後,想到了相關的惠農補貼,在村內建設保鮮冷藏庫可以享受30%的補貼。於是,在方晨的發起下,村裏建了保鮮冷藏庫,不僅解決了方新華的問題,還惠及了其他有需要的村民。
近年來,玉屏村堅持黨建引領,採取“走下去、請上來”的方式,用隆興橋百姓説事點成功架起了黨群、幹群之間的連心橋,推動鄉村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效。自説事點成立以來,玉屏村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00余起,解決群眾揪心事、煩心事60余件。“百姓説事點的成立,讓‘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為可能。”旌德縣司法局孫村司法所所長宋石皞説。
郎溪縣建平鎮同慶村的百姓説事點,設在了調解員李修順的家中。
李修順的另一個身份,是皖南大鼓非遺傳承人。皖南人愛聽大鼓。沒事的時候,村民就愛聚在李修順家,聽他演唱幾段大鼓書。聽書之餘,村民也把村裏的一些公共事務,放在李修順家商量着解決了。
建平鎮順勢而為,同李修順商議,在他家的老房子裏設立了百姓説事點。“我是村裏的調解員,在我家設立説事點,也方便我開展調解工作。”
除了皖南大鼓,龍燈也是當地群眾喜愛的傳統藝術。逢年過節,村民都要耍上幾場龍燈熱鬧一番。去年春節前,同慶村一些青年計劃在節日期間玩幾場大龍燈。可由於疫情,村裏已經兩年沒舉辦龍燈表演了。一些村民擔心活動時人員聚集,有消防安全隱患,不支持節日玩燈。
雙方爭論不休,最後來到百姓説事點,在李修順的主持下商討出了解決方案:恢復龍燈表演,不過要提前向有關部門報備,並請鎮裏派人維持秩序,防止到時人員大量聚集,影響交通及消防安全。
如果説鄉鎮的調解室是矛盾糾紛的終端處理&&,設在村和社區的百姓説事點則是前端預防關口。村居治理中的大事小情,在説事點由群眾充分議一議、評一評,更容易找到讓相關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有利於在源頭上最大限度地減少矛盾糾紛的産生。
2019年底,宣城市全面啟動百姓評理説事點建設。每個説事點懸挂一塊標識牌,明確服務陣地;繪製一張流程圖,明晰受理線路;建立一個圖書角,普及法律知識;放置一本留言簿,收集社情民意;配備一名信息員,受理矛盾糾紛。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595個百姓評理説事點。”宣城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推動“百姓評理説事點”特色化建設,宣城市還建立健全網格員隊伍,對網格進行日常巡查、重點走訪、專項查訪,確保各類矛盾糾紛隱患即發現、即上報、即跟蹤、即反饋。
“冤家宜解更要和,‘四荷圖’是宣城市打造‘握手言和’調解品牌的靈感來源”
——法治教育“以古融今”,既以文化人又以法育人
績溪縣處於徽文化的核心地帶。8月30日下午,記者走進績溪縣瀛洲鎮龍川胡氏宗祠,一組“四荷圖”特別引人注目。
四幅木雕都包含荷葉、荷花,每一幅木雕裏面又分別刻有螃蟹、鴛鴦、大蝦、對蛙等,當地人稱其寓意“和諧”“和美”“和順”“和鳴”。“以和為貴”的理念和追求,始終沉澱在當地的文化傳承中。
“冤家宜解更要和,‘四荷圖’是宣城市打造‘握手言和’調解品牌的靈感來源。”宣城市司法局人民參與與促進法治科科長翟永俊介紹説,構建和諧的社會關係,是推動基層善治的基礎。
在推廣“握手言和”調解品牌的同時,宣城市也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發展“一縣一品”,建設宣城獨有的“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調解品牌矩陣。
在旌德縣,“兩水”調解法已在當地推廣開來。發生於該縣蔡家橋鎮朱旺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其中蘊含的“兩水”文化,有謙遜禮讓、寬厚仁德之意。當地結合這一典故,提煉出“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諒互讓、共治共享”的“兩水”調解法。
這些調解工作法,體現文化傳統,彰顯地方特色,易為群眾接受的同時,也讓“以和為貴”的傳統價值觀,在現代社會治理背景下,有了全新的時代化表達。
為推動“和”理念與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深度融合,宣城市司法局還指導各地根據矛盾糾紛的不同特點,運用“人民調解+綜合治理”“人民調解+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服務”等多種方式,開展“人民調解為人民”系列主題活動。
8月29日傍晚,一場“和為貴 睦世間”法治皮影巡迴演出在宣城市水東老街開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皖南皮影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在燈光投影下,薄薄的皮影人鮮亮生動,一招一式、一詞一句都緊緊抓住觀眾,引來台下陣陣叫好。
他將非遺文化與法治文化融合,把自己創辦的“皖南皮影博物館”打造成宣州區法治文化創作基地,結合法治案例創作法治皮影戲開展普法教育,提升了群眾對法治理念的接受度,推動法治教育入腦入心。
在郎溪縣建平鎮,李修順也利用自己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將傳統文化與法治理念結合起來,創作了《法伴人生》《憲法之歌》等多部皖南大鼓作品,並在調解過程中接地氣地開展法治宣傳,引導廣大村民學法、知法、懂法和守法。
“聽大鼓書,還能學到法律知識,這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學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一位村民如是説道。
“今年1—7月份,全市排查受理矛盾糾紛11828件,同比上升7%;治安案件數同比下降9.61%。”宣城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呂雪峰介紹説,如今,宣城各地通過以文化人,倡“和”止紛,讓“以和為貴”思想根植人心,成為群眾的主動追求。(記者 李明傑 范孝東 王珂)